融合AI精准测量:构建小学三年级“毫米”概念的新路径 ——《毫米的认识》人工智能教学案例
导读:首都师范大学朝阳小学 赵琲
一、案例背景
毫米是学生接触的较小长度单位,传统教学中易陷入“单位换算死记硬背”的误区。本案例借助AI智能测量、AR虚拟ruler等技术,让学生在“真实测量—AI验证—虚拟实践”中建立毫米的直观表象,突破“毫米与厘米关系”的理解难点,培养量感与科技素养。
二、教学目标(TUKE格式)
1. 迁移目标(T):能运用AI测量工具准确读取毫米刻度,解决生活中“测量精密零件”“记录降雨量”等毫米级精度的问题。
2. 理解目标(U):通过AI动态演示,理解“毫米是比厘米更小的单位,1厘米=10毫米”的进率关系,掌握毫米在实际测量中的应用价值。
3. 知能目标(K):知道毫米的符号(mm),会使用直尺测量物体长度(精确到毫米),能进行毫米与厘米的换算。
4. 情感目标(E):在AI互动中体验科技测量的精准性,激发对“微观测量”的兴趣,培养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建立1毫米的表象,掌握毫米与厘米的换算关系。
难点:理解毫米在实际测量中的必要性,准确读取毫米刻度。
四、AI工具准备
1. AI智能测量仪:通过手机摄像头实时显示物体长度(毫米级精度),自动标记厘米与毫米刻度线。
2. AR虚拟 ruler:在平板上投射虚拟直尺,学生可移动尺子测量虚拟或现实物体,AI实时反馈测量结果。
3. 毫米闯关游戏:通过AI算法生成个性化练习,根据学生错误自动调整难度(如混淆毫米与厘米刻度)。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AI医生的求助(5分钟)
1. 播放动画:AI医生在给微型机器人检查身体,发现零件螺丝长度需要精确到毫米,但传统直尺无法看清刻度,请求帮助。

2. 提问:“为什么普通直尺量不出毫米?毫米是什么样的单位?”引发学生思考“更小单位”的必要性。
3.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化身“AI测量师”,帮助医生解决毫米测量难题。
(二)新知探究:AI拆解毫米奥秘(15分钟)
1. 认识毫米(5分钟)
观察AI课件:动态放大直尺1厘米刻度,展示其中10个小格,每个小格为1毫米。AI语音讲解:“毫米是比厘米更小的单位,1厘米=10毫米。”
实物感知:用AI测量仪拍摄硬币厚度(约2毫米)、身份证厚度(约1毫米),学生用手触摸感受1毫米的实际大小。
2. 毫米与厘米换算(5分钟)
互动挑战:在AR虚拟 ruler上拖动显示3厘米5毫米,AI提示:“3厘米=?毫米”,学生通过点击数字按钮换算,AI实时判断对错(错误时用红色闪烁提示)。
总结规律:1厘米=10毫米,3厘米=30毫米,3厘米5毫米=35毫米。

3. 毫米的应用(5分钟)
展示生活场景:AI图片库呈现降雨量测量、精密零件加工、眼镜镜片厚度等毫米应用案例,引导学生发现“毫米让测量更精确”。
(三)实践操作:AI测量师大比拼(20分钟)
1. 基础测量(10分钟)
小组任务:用AI智能测量仪测量课本厚度、铅笔笔尖直径等物体,记录毫米读数。AI自动生成“测量报告”,标注误差超过0.5毫米的结果(如提示:“测量时请保持手机与物体垂直”)。
换算练习:将测量结果换算成厘米毫米(如15毫米=1厘米5毫米),上传至班级AI平台自动批改。
2. 虚拟闯关(10分钟)
毫米大闯关游戏:在平板上操控AI小助手,通过毫米级精度测量“太空舱零件”“微型花朵”等虚拟物体,正确完成测量即可解锁新关卡。AI根据学生答题速度和正确率生成个性化学习路径。

(四)巩固拓展:AI助力生活实践(10分钟)
1. 家庭任务:拍摄家中需毫米测量的物体(如钥匙齿深度、手机厚度),用AI工具测量并制作“毫米发现手册”。
2. 思维延伸:讨论“如果没有毫米单位,生活中会遇到哪些问题?”(如无法精准配眼镜、汽车零件无法组装等)。
(五)课堂总结:AI医生的感谢信(5分钟)
AI医生通过动画展示:“感谢小测量师们!有了毫米知识,微型机器人的手术成功啦!”
学生总结:“毫米是______的单位,1厘米=______毫米,生活中______需要毫米测量。”
六、教学反思
1. 技术赋能效果:
AR虚拟 ruler解决了“实物直尺刻度太小难观察”的问题,AI实时反馈让学生快速修正测量姿势。
毫米闯关游戏将枯燥的单位换算转化为趣味挑战,后测数据显示92%学生能准确完成毫米与厘米换算。
2. 改进方向:
部分学生过度依赖AI自动换算,需增加“闭眼估测毫米—AI验证”环节,强化单位表象。
拓展“毫米与分米、米”的换算关系,通过AI知识图谱帮助学生构建长度单位体系。
七、案例特色
本案例创新构建“真实测量—虚拟实践—生活应用”的三维学习路径:AI工具将抽象的毫米具象化为可触摸、可互动的数字体验,AR技术打破现实与虚拟的边界,使毫米学习从“纸上谈兵”变为“指尖探索”,真正实现“量感培养可视化,科技素养生根发芽”。
编辑|田一洵
校对|周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