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高考|“立足乡土,静待花开”永乐店中学凸显高三备考特色
导读:北京市通州区永乐店中学高三年级组长张萍萍老师以“立足乡土,静待花开:农村中学高三备考的‘土’办法与‘情’智慧” 为题,分享了该校的高三备考经验。 “我来自一所典型的农村中学——北京市通州区永乐店中学,我们面对的是基础相对薄弱、家庭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对高考既渴望又有些迷茫的学生。没有城里名校的“生源红利”,没有堆积如山的教辅资料,我们的备考之路注定是一条需要更多智慧、更多汗水,也更需要信念的道路。”发言中,张萍萍老师将永乐店中学的高三备考工作娓娓道来。在高三备考工作中,永乐店中学以导师制为纽带,精准帮扶为核心,精神立校为旗帜,构建一个有情、有法、有效的年级备考共同体,做到低起点、缓坡度、重基础和强反馈,凸显高三备考特色,为农村中学高三备考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高考是国家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高三备考作为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一环,成为高考能否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为此,教育头条特别举办“协同备考 赋能师生——首届高三年级组长学术沙龙”,通过交流研讨,让高三备考从经验走向智慧。
由于城乡差别,农村学校在教育资源、教学质量、师资力量等方面存在不足,相对城区中学来讲,高三备考的压力更大。
本次沙龙上,北京市通州区永乐店中学高三年级组长张萍萍老师以“立足乡土,静待花开:农村中学高三备考的‘土’办法与‘情’智慧” 为题,分享了该校的高三备考经验。
“我来自一所典型的农村中学——北京市通州区永乐店中学,我们面对的是基础相对薄弱、家庭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对高考既渴望又有些迷茫的学生。没有城里名校的“生源红利”,没有堆积如山的教辅资料,我们的备考之路注定是一条需要更多智慧、更多汗水,也更需要信念的道路。”发言中,张萍萍老师将永乐店中学的高三备考工作娓娓道来。
在高三备考工作中,永乐店中学以导师制为纽带,精准帮扶为核心,精神立校为旗帜,构建一个有情、有法、有效的年级备考共同体,做到低起点、缓坡度、重基础和强反馈,凸显高三备考特色,为农村中学高三备考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北京市通州区永乐店中学高三年级组长 张萍萍
从清醒的自我认知开始
作为一所农村学校,永乐店中学深知,在高三备考工作中,无法照搬名校模式,必须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高三备考之路。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张萍萍老师介绍,永乐店中学的高三备考工作,首先从清醒的自我认知开始。
通过调研,学校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学生层面——基础不牢,底子薄,学科知识存在大量“断层”和“漏洞”,知识结构零散;信心不足,动力弱,长期的学习挫折感导致自我期望值低,“考不上好大学”的思维定势严重;方法欠缺,习惯差,习惯于被动接受,缺乏自主复习、归纳总结的能力;视野受限,信息窄,对于大学、专业、未来职业发展认知模糊。
教师层面——师资紧张,任务重,多数教师身兼数职,跨头教学,精力分散。
家长层面—家面对孩子,许多家长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在学业和心理方面给予有效支持和帮助。
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制定的总体战略是:放弃“求全求难”,坚持“低起点、缓坡度、重基础、强反馈”。 我们的目标不是培养状元,而是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实现最大程度的飞跃,考上理想的大学,实现人生的“逆袭”。
我们的核心策略是:以“导师制”为纽带,以“精准帮扶”为核心,以“精神立校”为旗帜,构建一个有情、有法、有效的年级备考共同体。
“全员导师制”,让每个学生都被看见
“教师是学校的第一资源,学校将传统的班主任负责制升级为‘全员导师制’,这是高三备考的‘心脏工程’”。张萍萍老师这样说道。
如何将“全员导师制”落到实处?张萍萍老师进行了详细介绍。
一是“双向选择,合理匹配”。
学期初,学校公布所有科任教师的名单和特点,学生填报意向。年级组统筹协调,确保每位导师带8~10名学生,形成相对固定的“导学小组”。匹配时,会考虑学生的弱势学科与导师的任教学科,以及性格特点的互补。
二是“明确职责,三位一体”。
导师的角色是“学业导师、成长向导、心理顾问”三位一体,其核心职责包括:每周一次“心灵驿站”(利用课后、自习课等碎片化时间进行交流);制定“一生一策”成长卡(导师与学生共同分析学情,制定月目标、周计划,重点攻克弱势知识点);跟踪分析每次考试(每次考后,先于班主任与学生进行试卷分析,找到“不该丢的分”和“可以抢的分”);加强家校沟通(定期与家长联系,反馈学生进步,指导家庭教育,形成合力)。
三是完成《高三成长记录卡》。学校为每个学生设计了《高三成长记录卡》,里面有“我的梦想大学”“每次考试成绩曲线图”“我的闪光点记录”“我的困惑与收获”等栏目。记录卡是师生共同的“奋斗日记”,它让学生的进步可视化,让导师的关怀具象化。
“全员导师制”的实效如何?
“我们让教育回归了育人本质。”张萍萍老师表示,导师制的实施,让“关注”从集体层面下沉到个体层面。一个沉默内向的学生,在作文里向语文导师吐露心声;一个数学“学困生”,因为数学导师一句“今天这个公式你用了三次,全对”而重燃信心。
“三轮复习”,凸显高三备考特色
张萍萍老师介绍,在“全员导师制”的加持下,学校的“三轮复习”凸显特色。
一轮复习(“查漏补缺”持久战)——本着“教材回归+每日基础过关”原则,要求教师带着学生“啃教材”,把课本上的例题、习题反复讲透并练熟。年级用10~15分钟的时间,统一开展“每日一科基础练”,内容就是最基本的概念、公式、词汇,要求做到天天清、周周清。这其中,导师的作用就是帮助学生梳理个人“错题档案”,精准定位知识漏洞,并监督其完成修补。
二轮复习(“专题整合”阵地战)——具体策略是以“微专题”为主,摒弃偏、难、怪题。各备课组提炼出学生易得分的中频考点“微专题”,如“立体几何中的建系与证明”“化学反应原理中的能量变化图像分析”等,进行集中训练。导师在其中的作用,就是在小组内进行“微专题”的二次讲解,针对学生的共性问题开展“小组教研”,进行精准学习。
三轮复习(“高考冲刺”模拟战)——采取“仿真模拟”+“回归保温”方式,严格对标高考。考后的“黄金72小时”分析更重要,不强求做完所有模拟卷,但要求“做一套,透一套”。导师的作用,就是三轮复习后,第一时间通过“非正式”谈心缓解学生的焦虑,然后共同分析试卷。重点不是看总分,而是看通过前一阶段的努力,之前标记的“漏洞”是否补上,策略性放弃的题是否果断,时间分配是否合理等等。
激励斗志,让学生正能量满满
关于高三备考,学生的斗志远比解题技巧更重要。张萍萍老师介绍,学校采取以下举措,激励士气,决胜高考。
“身边榜样”的力量——学校不邀请高考状元,而是邀请通过努力改变自身命运的往届学长学姐回校,分享自己的成长故事。这样的分享更具亲和力和说服力的故事,让学生相信“他(她)行,我也行!”
“仪式感”的激励——“百日誓师大会,学生们在操场上面对家乡的青山,喊出铮铮誓言;“月度表彰大会”,不仅奖励“学习之星”,更奖励“进步之星”“拼搏之星”“尊师之星”,为其他学生树立榜样。
“乡土情怀”的滋养——以朴素的责任感激励学生的内生动力,让学生知道,高考不是为了逃离家乡,而是为了将来有能力更好地建设家乡
“双线驱动”的合力——班主任负责营造班级整体拼搏氛围,导师负责个体内心的“晴雨”调节。二者相辅相成,确保学生心态稳定,动力持久。
协同作战,凝聚教育力量
张萍萍老师表示,在永乐店中学,高三备考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全员参与的系统工程。
“这节课用哪种讲法学生最能听懂?”“这道题有没有更直观的解法?”备课组的集体备课更务实。
家长会不讲大道理,而是教家长“如何给孩子做一顿营养早餐”“孩子考差了回家怎么说第一句话”“如何与导师有效沟通”……把家长变成老师最可靠的“后勤部长”和“情感盟友”。
在永乐店中学,高三备考是一片精耕细作的田园。虽然教师们无法预知每一朵花绽放的时间,但他们能做的,就是低下头,弯下腰,浇水、施肥、除虫,然后静待花开。
“我们或许没有最肥沃的土壤,没有最优良的种子,但我们有最充足的阳光——那就是我们对教育的热爱与坚守;我们有最辛勤的耕耘——那就是我们的‘导师制’下无微不至的呵护;我们有最耐心的等待——因为我们相信,每一粒种子都有自己的花期。”发言结束时,张萍萍老师深情地说道。
文字|田一洵
编辑|田一洵
校对|刘佩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