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访谈
当前位置:首页 > 校长访谈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附中刘国雄:新常态 重建校园生活

来源:教育头条 | 时间:2020-07-13 18:59:53

导读:

日前,全市中小学先后返校复课,沉寂了百日的校园又充满勃勃生机。随着师生返校,校内学生密度、年龄跨度、防控难度和管理强度都明显加大,学校将迎来“防控常态化”及“线下为主的混合式教学”两大新形态。


为期近四个月的线上教学,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学校的“管”,也改变了学校的“形”,这些变化对新的校园生活产生深刻影响。复学后,要坚持师生生命至上,确保防控有力、教学有序、生活有趣,需要重建校园生活。


重构组织,为重建校园生活护航。我校当前“1+5”中心运行模式,很好适应了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经受了疫情期“无界”管理大考。复学后,从家庭信息追踪到高频次晨午检,管理成本持续增加;从错峰错时方案到必须开展的集体活动,制度设计更加复杂。基于科学分析和综合考虑,面对校园新形态,急需创新组织结构,确保教育教学有序。学校尝试增设“卫生健康中心”,以校医和心理教师为主要构成人员,突出专业性,除常规数据上报、卫生健康教育与管理,还包括视力、肥胖等健康监测与指导,新的“1+6”组织结构,护航校园秩序。


同时,强化并拓展“服务运营中心”功能,守住安全底线,做好安全工作“硬”保障;开发卫生健康校内智能信息管理系统,提高工作效率;拓展学校公众号功能,及时向家庭、社会传递信息,为防控常态化提供舆论支持;开发教学平台,为混合式教学提供技术支持。


优化常态,为重建校园生活赋能。防控常态化,要辩证思考校园必要的社会性交往和防控安全这对矛盾。众所周知,教育是以人际交往为原型发展出来的人类特定的社会活动,校园不能缺失真实的人际交往,也不能缺失真实的教育活动,特别是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丰富活动。复学后,既要迅速修复人际交往关系,改变学生因长时间居家导致的情感疏远、冷漠、木讷、恐慌等心理表现,又要坚持以控制聚集、控制交往半径为原则,设计分层分类、形式多样的社会交往活动。重建班级活动,恢复有安全距离的班会、室内外集体活动等,尤其是要开足体育课,实现由以脑力为主向脑体结合的转变,在运动中平衡、协调情感情绪,增强情感交往和团队建设;搭建年级活动,分层授权,将全校性的活动分解到年级、班组进行,避免年级之间、班级之间的纵横交叉。如,通过“一级一表”,实现年级错峰锻炼、集会等;通过“一班一案”,落实班级线下主题活动;通过“一科一题”,开展学科教研沙龙;通过“线下线上结合”,分层、有序开展全校性教育教学活动。


此外,建设安全、卫生、健康、绿色、文明“五个”常态化校园,全力支撑防控常态化。安全常态化,突出预防为主、应急专业快速;卫生常态化,固化通风、消毒、洗手、戴口罩、大扫除等卫生习惯;健康常规化,加强锻炼、饮食、睡眠、用眼、心理等方面的教育与监测;绿色常态化,以垃圾分类为契机落实环保教育;文明常态化,加强以习惯养成为重点的文明修养教育,并把家长、员工信息诚信上报作为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此外,优化常态,需要建立相应的激励与制约机制,保障复课后的校园生活进入有规、有序常态。


整合资源,为重建校园生活减负。班主任原本就是学校工作中最辛苦、最重负的群体,复学后的班主任角色更多、责任更大,他们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监督者,既要教书又当“护士”,既当“保姆”又是“表哥表妹”…难怪网友们把班主任调侃为“新老九”。为减轻班主任工作负担,需要发掘并整合学校资源,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常态防控模式。为班级配备副班主任或卫生健康班主任,负责防控工作,并及时上报有关数据等,让班主任有足够的精力专心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在夯实班级防控体系的同时,各年级配备防控副主任,与卫生健康管理中心、班主任上下对接,筑牢年级“关键层”防线;发挥学科教师作用,落实课堂教学常规防控要求,激发学生潜能,强化常态防控的自主性和自觉性,主动分担班级管理任务,做到人人有责、知责、尽责;切实简政放权,减少教师非教学事务和重复性劳动。通过以上资源的重组与调配,切实为重建校园生活减负。


疫情,给生活带来巨大影响,让我们重新思考教育的真正价值;复课,给管理带来无限挑战,倒逼学校变得更有智慧。我们将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在变局中开新局,重建校园生活,守护防控常态化下的学校新秩序。


2020/6/10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