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访谈
当前位置:首页 > 校长访谈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附属中学刘国雄:化危为机 让学校教育更加智慧

来源:教育头条 | 时间:2020-07-13 17:44:31

导读:

全球性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骤变和危机,对学校教育产生的影响无疑是巨大而深远的,过去经验的、传统的运行模式和管理方式被彻底动摇。疫情下大规模的集中线上教学,是对通过“互联网+”推动教育供给侧改革和学习方式变革的一次大考验、大检阅,也因此让学校教育变得更加智慧。随着人工智能和5G时代的到来,积极拥抱现实,正视变化,应对挑战,才是我们的应然选择。

 

一、资源融合催生教学技术新智慧

 

病毒肆虐,开学延期,成长不能延期。由于学校平时教学工作鲜有如此大规模、长时间的线上教学,仿佛一夜之间教师们便找回了多年不用的QQ密码,甚至学会了使用钉钉、智学网、腾讯会议、企业微信等新软件。突然由传统角色摇身一变为“十八线主播”,开启了网络平台应用的技术革命并迅速“成熟”起来,催生出教与学的全新形态。从屏幕共享、点名提问、举手发言、视频播放,到作业批改、数据分析、线上检测等,很多线下的教学方式都在线上教学得以实现,教师们亲身体验了线上教学的探索之旅,实现了由主讲到“主播”的转身。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延期开学不同课型、不同学段学生的学习需求,极大促进了教育公平。


与此同时,为了克服线上教学不同程度存在的“看不见、呼不应、够不着”等弊端,教师借助平台和工具,积极探索如何将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高度融合,在教学模式和方法上不断创新。如采用“随机C位法”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视频提问,督促学习自觉;采用任务驱动法,让学生分享自主探究成果,激发学习兴趣;采用问卷星、电容笔、数位板等及时检测、评价、反馈,变鞭长莫“测”为技术管理,解决教师在线教学管理上的“无为”问题。借助互联网重构新型师生关系,改变传统教学以课堂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合理利用翻转课堂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形成线上高密度短时长指导、线下自主化多样化学习的混合式学习。设计线上学习小组,把原来线下的班级根据学生能力梯度拆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辅以高度匹配的线上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共同提高,教师变主播为主动,成为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者和引领者。

 

二、虚拟场域重构育人方式新智慧

 

线下教育教学活动,师生关系主要发生在学校真实的实体空间,师生、生生之间通过面对面交往互动建立真实情感,从而达成教育效果。线上教学,离开了学校原有的真实空间,彼此 “天各一方”,但疫情阻隔交流时空,教育却不能缺位。借力网络平台,虚拟课堂场域,重构学生成长共同体,让学生回归班级,回归小组,重获安全感、归属感。


丰富的线上平台铺平了学生成长的道路。搭建线上班级平台,开展“云班会”,上好“七大”主题教育大课:发挥疫情大教材和全民防控大课堂的育人作用,系统推进爱国主义教育、习惯养成教育、健康教育、公民教育、科学教育、生涯规划教育和生命教育等主题教育,如“疫情下的文明”,“疫情与青春”,“疫情与感恩”,“做生命的追光者”等主题班会课;学生们结合居家学习,领悟了疫情下个人与社会,青春与责任,成长与生命的深刻内涵,提升了生命价值的维度。成立“云合作小组”,重构成长共同体:拓展原有的线下学习小组功能,结合学习能力、行为习惯和学习成绩等综合因素,重新组建“云合作小组”,做到习惯互监、学习互助、心灵互通,达到缓解焦虑,共同提高的目的。搭建“云分享”平台,展示学习成果:通过班级自由展示的分享平台,同学们不仅可以晒锻炼,晒劳动,晒艺术,还可以晒战“疫”日记,晒学习感悟,晒家国情怀等,真正在归属感中找到成就感。开展“云书信”活动:根据结合线上学习人员分散导致集体沟通困难等特点,学校开展师生间、生生间“千封信”活动,尤其是教师由给全班写信到给每一个学生写信,用心灵唤醒心灵,不断传递真爱和生命价值。

 

三、云端连接共鉴家校协同新智慧

 

疫情下的居家学习,由于学习场地和时间都由学校转移到家庭,家庭在育人中的地位相对前移,家长与孩子同处一室,像是一所24小时的寄宿制“学校”。从学会生活到学会学习,从家长陪伴到自主管理,从习惯养成到品质提升,都对家庭教育和家校协同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家庭教育由后台的辅助一跃成为前台的主导,作用将更为突出。通过家校协作,指导家长开展家庭教育,未来要努力把家庭建成一所“准学校”,才可能达到居家学习的预期效果。


因此,创新家校线上沟通方式,帮助家长、学校和教师形成育人合力,更加需要家校协同的智慧。开展 “云家访”,提高“云服务”水平:班主任通过线上班科联席会,全面了解学生线上学习情况,列出线上表现清单,并提出改进策略,通过在线“调查问卷”“书信访谈”、“语音访谈”、“视频访谈”等形式,沟通信息,共同施策,形成教育的同向合力。依托数字阅读,开展“云读书”活动:如《哺喂孩子的心灵》和《青少年心理学》等,定期开展家长在线读书分享会,家长在读书学习中改变了自己,进而改变了孩子;在分享中交流了亲子教育困惑,进而也收获了他人成功的经验,密切了亲子关系。提供“云心理”服务,关爱心理健康:随着居家学习时间的延长,多种情绪共处,实时进行心理疏通显得十分重要;通过心理健康专家团队、德育干部、班主任、家长四方组成“云心理”团队,实时解答家长问题,为家长“零距离”、“零时差”支招;结合“发现彼此美好特质”亲子教育活动,学会用欣赏的眼光观察对方,由相看两“厌”到相看两 “欢”,密切亲子关系,确保心理健康。家校连心,促进家庭“准学校”建设,家长角色也将不断转换与组合:既要成为孩子监护人的生活服务者、学习陪伴者、习惯养成的监督者,又要扮演家庭这一准学校的“教师”角色,成为孩子规范行为的示范者、人生课堂的领读者、价值取向的引领者,还要成为孩子的朋友和知音,与他们平等交流、分享、讨论,营造平等、民主的家庭文化场。

 

四、物联思维激活精准反馈新智慧

 

传统的一对多的集体教学,教学过程设计和目标设定更多指向的是班级整体,虽经多年探索,实际上很难兼顾到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需求。线上教学则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固定班级、固定座位、固定时间、固定老师、固定资源等传统模式,其以学生体验为核心的物联网思维以及灵活而相对私密的评价反馈机制,为实现一对一的个性化教学提供了充分可能。


设计个性化线上学习项目,开展单元教学、主题教学、线上社会实践活动等,让学生根据自身实际自主探究,满足学生个性学习与实时反馈需求;探索利于个性化学习与自我评价的线上教学模式,彻底摒弃满堂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给学生更多自主时间和空间,如自主选择课程类型,自主选择教学内容等;弹性设计学习任务,设计分层作业,让学生自主选择完成学习任务;提供基于泛在网络平台的教师个性化服务,学生不仅可以自主反复学习,更方便随时随地线上向教师提问。教师利用教学检测平台数据,挖掘数据要素潜能,快速识别,精准决策,及时反馈,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改进指导;线上个性化心理健康咨询,为学生与老师建立线上私信“秘密”通道,实现高隐秘性、无障碍、深层次服务。通过实时在线沟通、在线辅导等多种途径,打通一对一育人“秘密”通道,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享有教学过程的公平。

 

五、引领转型升华无界管理新智慧

 

线上管理,由实体空间的时时可见、处处可控到虚拟空间的“无形”,可能因为管理者目中“无人”,手头“无事”,导致其“无所作为”。而通过创新线上沟通渠道,对疫情下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教育新形态,实现由传统的有形管理向更高阶、更深度的“无界”引领转型。


首先是建立线上现代信息沟通渠道。组织的变革与发展,都离不开沟通。互联网背景下,时时可学、处处可学、人人可学,教师、学生分布在不同空间,教与学发生在不同的随机时间;通过确定目标,制定决策,进行组织、控制、协调,以及对人际关系的改善,形成强有力的组织凝聚力,建立信息沟通系统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转变传统对话方式,积极开展线上视频通话、线上书信等多种对话方式,实现无障碍沟通,从无所作为到“无所不能”,不断提高管理效益。其次要实现全员管理。组织层级越少,信息流通越畅通。学校要充分发挥学校每一个层级的管理职能和每一个人的管理潜能,实现纵向贯通、横向协同的扁平化管理,落实全员导师制,实行扁平化管理,确保“一生一导师”的线上“零距离”指导机制,保障学生健康成长。第三是提高线上课程教学领导力。分级开发“云课程”,合理配置各级资源,形成满足学生个性需求的学校线上特色课程;建立“云监督”机制,依托教研组和党员干部,采集线上教育教学数据,实时分析更新,加强线上教学常规管理;开展“云教研”活动,共同研究线上教学和管理模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发挥“云引领”作用,不断深入线上教育教学“一线”,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剖典型,传播线上经验,引领教育教学转型,提高学校治理效能。

 

当前,随着疫情的逐步好转,各地学校正在陆续复课,但线上和线下共促进的混合式学习将成为未来学校教育的新常态。这也必将促进教育信息化、智能化水平的进一步升级,从而更好地化危为机,让学校教育变得更加智慧并加速推动学校治理产生更为深刻的变革。

   

 附:作者简介

刘国雄,男,中共党员,澳大利亚Edith Cowan University教育管理硕士,北京市首批特级校长。现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北京市第九十四中学朝阳新城分校校长;北京市朝阳区望京学区理事会理事长、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合作办学理事会常务副理事长、北京市教育学会高中研究分会常务理事、北京师范大学卓越校长培训工程项目研发专家。

荣获全国优秀教师、湖北省劳动模范、北京市数学特级教师、引领北京基础教育改革名校长等荣誉称号。著有《无界的教育》、主编《高中生生涯规划指导》、《活力课堂优秀教学设计》、《探索见能力,关键显智慧》等著作,其办学经验先后被《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

联系电话:13810660203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