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访谈
当前位置:首页 > 校长访谈

清华附中朝阳学校执行校长秦洪明:构建学校课程体系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来源:教育头条 | 时间:2024-04-30 14:00:26

导读:清华附中朝阳学校成立于2010年5月,它是北京市朝阳区最先以“合作办学”形式引进的优质资源校,是一所12年一贯制公办学校。当前,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新时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焦点,而基础教育对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则起到基础性和关键性作用。下面,我谈谈清华附中朝阳学校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方面所做的一些探讨。

秦洪明2.jpg

清华附中朝阳学校执行校长秦洪明


清华附中朝阳学校成立于2010年5月,它是北京市朝阳区最先以“合作办学”形式引进的优质资源校,是一所12年一贯制公办学校。

当前,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新时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焦点,而基础教育对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则起到基础性和关键性作用。下面,我谈谈清华附中朝阳学校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方面所做的一些探讨。


秦洪明3.jpg


对拔尖创新人才的理解


对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我们有着自己的认识。

对于“拔尖”,我们是这样理解的——拔尖有两个层次,一是基于个人天赋的拔尖表现,也就是“天赋超常”的拔尖;二是基于个体努力的拔尖表现,也就是“天赋寻常”的拔尖。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从广义上来讲,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因此,我们学校明确提出,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要面对所有学生,为了所有学生的发展。无论是天赋超常者,还是天赋寻常者,都是我们的教育对象,他们都可以成为现实当中的创新者,这是我们的理念。基于此,我们学校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

对于“创新”,我们是这样理解的——创新是人与生俱来的欲望和潜能,人人都具有创新的这种欲望和潜能;个体的创新能力在后天,是可以在工作和学习的过程中培养的,而且是可塑的。

我们认为,关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有两个关键词需要特别强调。

第一个关键词是“贯通式培养”。就是打通学段之间的壁垒,实施贯通式培养。从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我们都在尝试进行贯通式教学。我们发现,其实有些知识的学习放在小学、放在初中、放在高中,都是可以递进的。

第二个关键词是“跨学科教学”。跨学科教学就是为了打破学科壁垒,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比如,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本身是没有严格界限的,是人为划分了学科教育的边界,导致不同学科之间缺乏联系和沟通,所以我们要打破这种学科壁垒。

为什么大家都非常重视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因为它既是适应学生个性差异的教育过程公平的生动体现,也是培育英才、提升国家人才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我们认为,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不能只是限定于个别资源优势学校的自发行为,它需要进行整体系统的政策框架的设计和运行机制的保障,并且纳入公共服务体系当中。这也是我们国家为什么强调“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的原因。

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需要我们从学制、课程、师资、社会资源方面进行协作研究,进行整体的改变。我们期待把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纳入国家人才发展战略和教育政策规划,加强从小学到初中、高中、大学在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方面的衔接,畅通拔尖创新人才苗子进入高水平教育机构的渠道。


拔尖创新人才课程培养体系的构建


有什么样的课程,就会有什么样的育人方式,最终影响甚至决定培养什么样的人。因此,基于校本的课程开发,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对学校而言,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一定要有多元化的课程供给。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可能从丰富多样的课程中找到自己内心真正感兴趣的领域,并且在后续的学习与研究中不断走向纵深,才有可能成为这个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构建了“清华附中朝阳学校拔尖创新人才课程培养体系”,简称“三层课程体系”:一层是基础类课程,二层是拓展类课程,三层是可持续发展类课程。这个课程体系突出了立德树人核心地位,传承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文化,凸显了我校的办学特色。我们希望从我们学校走出的学生,都是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基础类课程包括必修和选择性必修以及学校的特色课程;拓展类课程包括选修课程、学科课程、学科拓展以及特色拓展课程和学科实践活动课程,包括小初衔接课程以及初高衔接课程;发展类课程包括个性化课程以及特长类课程,以及研究类课程,包括排球课程、美术课程,还包括科技课程、围棋课程等等。

我们学校是北京青少年创新学院朝阳分院首批区级基地校,在不久前的课程评审当中,我们推出了三个特色课程,其中一个的方向是应用数学。我们开启了《小初高数学贯通课程》这样一个实验项目,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学段的数学教师们聚在一起进行课程的构建,探索具有清华附中朝阳学校特色的大中小贯通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我们的数学课程群的基础类课程,主要任务就是夯实基础;拓展类课程的主旨就是提升能力,包括小初高衔接课程、数学兴趣类课程、益智数学课程,在小学阶段就是好玩的建模类课程,在高中阶段是数学强基课程,以及数学创新思维和应用问题分析等等;发展类课程指向核心素养,比如特级数学教师讲堂、数学竞赛课程等等。后期我们还要进行大学先修课程的构建,目前正在与清华大学学堂在线进行合作,开发大学先修课程。

排球课程和美术课程是我们学校的特色课程,都是在学校课程体系的大构架之下,分为基础类、拓展类和发展类三层课程来实施。我们将“无体育不清华”的这种理念渗透在学生学习的每一天,保证学生每天体育锻炼一小时,野蛮其体魄,磨练其意志,还家长一个青春、阳光、健康的孩子。

美术课程也是从小学、初中到高中,确确实实地实施贯通式培养,这是我们的一个特色,与其他学校是不一样的,我们的美术班是单独编班的。在人的一生发展过程中,审美素养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实施“为生活而艺术”的大美育理念,不仅仅希望具有美术特长的学生将来能够进入高校进一步深造,更希望他们走上社会之后能够去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有了这些课程之后,我们搭建开放的立体的课程平台,实施选课走班教学,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一张个性化的课程选单,一张个性化的课程表。

目前,我们学校的美术班课程、排球班课程、围棋课程、机器人创客社团课程等等,都是学校的特色品牌课程。丰富多彩的课外研学活动和学科实践活动、项目式学习等,引领学生体会感悟对人终身发展有价值的知识以及对终身学习有深远意义的学习方式。


    创设丰富多彩的课程学习的空间


学习空间是以学习者为中心提升学习品质的重要载体。学习空间的创设,不仅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更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关键能力、必备品格、正确价值观的培养,赋予教育更丰富的内涵和更深远的期待。

在我们学校,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发生在课内,不仅仅发生在校内,还可以发生在实验室、图书室、社会大课堂……我们以学习科学理论引导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从以“教”为中心转变到以“学”为中心,用结构的力量改变课堂。

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教,学生怎样学?我们在学习科学理论的引导下,构建智慧课堂实践模式,实施核心素养导向教学改革背景下课堂教学的六项基本策略:一是整体化设计;二是情境化切入;三是深度化提升;四是活动化推进;五是自主化学习;六是意义化延伸。在此基础之上,形成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的智慧课堂。总体来说,我们就是这样来践行的。

从2015年到现在,我们的课程建设可以说是“十年磨一剑”,课程最大的特点就是特别吸引学生。这学期,我们学校有两位教师进行了朝阳区名师教学特色展示。一位是语文教师,一位是历史教师。如果单纯从课堂教学来讲,这两位教师都不是讲课讲得最好的,但是他们的课都是非常受学生欢迎的。为什么?语文教师的课超越了课本,给了学生许多语文最本真的东西,所以学生喜欢上他的选修课。历史教师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学科活动特别多,而且在尝试跨学科教学,比如与语文组教师联合讲曹操,这样的课富有吸引力,把学生都吸引了过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其深刻而持久,这正好是基础教育在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方面特别重要的一点。

基础教育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奠基作用,尤其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我们一定要把学生对学科或者对学习的这种深刻而持久的兴趣激发出来,到高中我们再去注重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所以在我们学校,小学阶段活动是最多的,初中阶段活动也是比较多,尤其是学科实践活动。

探索大学、高中、初中和小学纵向贯通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是新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我们认为,中学就应该干中学的事情,我们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而不在于我们需要取得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在这样的导向下,在我们学校,小学干点什么?初中干点什么,高中干点什么;学生在学校干点什么,在家里干点什么,在社会上干点什么,都是配套的。

我们认为,学生人人可以参与创新。我们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方面做了很多的思考,各个学科、各个学段都围绕着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做了很多事,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我们一直在路上,一直在努力。



编辑 | 余琳 赵越儿

校对 | 周静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