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访谈
当前位置:首页 > 校长访谈

北京实验学校:以教育家精神深化教育科研创新

来源:教育头条 | 时间:2024-04-29 12:24:49

导读:2023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鲜明地提出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深刻阐述了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这是对中华民族数千年优秀教育传统和新时代北斗精神的高度凝练,也是文化自信和教育自信的重要体现,为新时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202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强化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以教师之强支撑教育之强。

以教育家精神深化教育科研创新

北京实验学校(海淀) 周清华


周清华.jpg


2023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鲜明地提出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深刻阐述了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这是对中华民族数千年优秀教育传统和新时代北斗精神的高度凝练,也是文化自信和教育自信的重要体现,为新时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202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强化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以教师之强支撑教育之强。

教育科研工作最能体现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教育科研是开发教育技术的新质生产力,以教育家精神引领“科研强师,科研兴教,科研兴校”,已成为新时代学校立德树人的不竭动力。弘扬教育家精神,要求教育科研人员胸怀“国之大者”,紧紧围绕新时代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充分发挥支撑、驱动、引领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答好教育的历史之问、世界之问、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作出贡献。广大教师要以教育家为榜样,内化教育家精神,外化教育家行动,持续推动课程与教科研管理创新,用创新推动基础教育发展,用创新促进基础教育质量提升,用创新支撑教育强国建设。


一、以教育家精神深化课程教学创新,实现整体育人


弘扬教育家精神,是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的要求,是为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高素质人才支撑的要求。强教必先强师,有高质量的教师才能有高质量的教育,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每一位教师都要以教育家精神锤炼成长,要努力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全面发展观、人人成才观、终身学习观和系统培养观;要精通所教学科知识,深刻理解本学科的来龙去脉;要勤于学习,善于思考,总结实践经验并将其上升为理论;要身体力行,不断提升专业素养,锤炼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好老师,不负党和人民的期望,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以教育家精神深化课程教学创新,一要看培养目标,重在强化学科核心素养;二要看课改先进理念,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因材施教;三要看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高度重视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有效应用,塑造中国基础教育新优势;四要看学生的学习特点,注重教法和学法的多样化,适应新环境新变化;在实施路径上,要着力提升教师整体专业素质,强化教育情怀、综合素质和全面育人能力的培养;要加强新时代名师名家的培养,健全分层分类、阶梯式教师发展体系;要进一步加强数字化建设,助力教师教学创新,提供有力支撑条件。持续实施五轮“双名工程”,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骨干教师队伍,培养一批又一批具有教育家精神的卓越教师,实现整体育人,为海淀教育、首都教育乃至全国基础教育发展贡献力量。


二、以教育家精神深化学习方式创新,实现数智育人


以教育家精神深化学习方式变革。推动学习方式变革,融入新型技术手段和教学产品,创新课程教学方式。应用创客学习、情景学习、体验学习等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学习范式,使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高度、温度、力度、精准度很大程度上具有相关性。利用VR、AR、MR等现代虚拟技术以及人工智能产品,打造体验式教学情境,潜移默化将教育家精神融入课程,实现沉浸式教学,更大程度发挥教育家精神在课程教材教学上的教育价值,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翻转式学习:即让孩子先学,老师在课堂上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再进行教授。

(二)混合学习:就是将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数字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使二者优势互补,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三)泛在学习:又名无缝学习、普适学习、无处不在的学习等,指每时每刻的沟通,无处不在的学习,是一种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刻获取所需的任何信息的方式。

(四)创客教育:这是一种融合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等知识与技能,遵循自由开放、创新创意、探究体验的教育理念,以实践创造学习为主,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新型教育模式。创客教育核心教育理念,是通过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究力和创造力。

(五)深度学习:这是机器学习领域中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其最终目标是让机器能够像人一样具有分析学习能力,能够识别文字、图像和声音等数据。深度学习使机器模仿视听和思考等人类的活动,解决了很多复杂的模式识别难题。

(六)混龄学习:通过计算机等高科技设备的使用,让不同年龄、不同年级的学生坐在同一间教室里,利用以前的知识和学习风格相匹配的设备,工具,技术,媒体,和教材,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进行安排。

(七)融创学习:通过融合资源、融合技术,而“创”即创造、创设,可以为学生创设一定意境、一定时间、一定空间,给予学生智慧学习。融创可以是学科间的融合,而多学科融合的课堂,可以给孩子们带来更多的思考。资源与技术的融合实现师生们思维方式的转变,为未来而教,为未来而学。

(八)智能学习:主要学习AI、机器人、物联网、云计算智能硬件、智能程序、自动驾驶、未来医疗、3D打印、无人机、智慧农业、新零售、人脸识别解锁吸引;当阿尔法狗打败人类围棋冠军柯洁时;当无人超市现身街头,无人驾驶与你同行,智能家居不断普及时,你能感受到人工智能已经闯入我们的世界等。

(九)项目式学习:这是一种动态的学习方法,学生们主动探索现实中的问题和挑战, 领会到更深刻的知识和技能。项目式学习在美国被中小学普遍采用,锻炼了学生的创造力,团队合作和领导力,动手能力,计划以及执行项目的能力。此外,对项目的选择,也让学生更早和更深入的面对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应对来自世界,面向未来的挑战。

(十)定制学习:为自己量身定做。结合自己现阶段各科的学习情况,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详细到每一天,每一个小时。即使没有完成计划,也不能顺延, 影响下一个计划的执行。大的计划可以拆解成许多小的计划,完成小的计划会增强你的自信心,让你有成就感,以此循环,累计完成大的计划。坚持执行,也就是提高自己的执行力。

(十一)社群学习。因共同的兴趣爱好而走到一起的人群,或组建一个微信群,一起学习,一起就某个话题共同交流,这样的群就是学习社群。这种学习方式真正实现了线上互动、线下交心。线上社群学习让教育公平得以实现。不管你在繁华的都市,还是在偏远的山区,都可以共享优质的课程资源;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都可以自由选择学习的课程。这是一场正在发生的静悄悄的革命。

(十二)沉浸式学习:是指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为学习者提供一个接近真实的学习环境,借助虚拟学习环境,学习者通过高度参与互动、演练而提升技能。

(十三)休闲学习:休闲不只是人的一种生命状态,也是一种“成为人”的过程,休闲不仅是寻找快乐,也是在寻找生命的意义。从一切为了工作转为注重休闲、学习一体化,到转为全面发展,从满足生存需要为主转为以实现人生价值为主;休闲学习主要有经济休闲化、文化休闲化、消费脱物化、生活娱乐化、活动虚拟化、运动极限化。

(十四)将科学家精神融入学习流程。要普及可及性和包容性学习,学习者适应并掌握个性化和自定进度的学习,尝试基于问题的协作学习,以具备终身学习的素养与能力。智能时代的学校教育可从顶层设计、学生学习方式、数据驱动教学、教科研管理、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教育创新生态等方面发生变革。

在教育数字化、国际化、绿色化方向上开辟发展新空间,是我国教育应对世界变化、引领发展趋势的战略举措。深处智能时代,数字教育也在重构着学校的科研管理创新,进而实现理念变革、机制创新、制度优化、流程重构,提升管理的“效度”,延伸管理的“宽度”,拓展管理的“深度”,升级管理的“温度”。


三、以教育家精神深化科研管理创新,实现管理育人


在教育场域上,在管理者、教育者、受教育者及其他教育参与者之间,形成一种以知识的生产、传播、消费和传承为依托,以人的培养、形成、发展和提升为旨归的客观关系网络,践行翻转课堂和智慧学习等场域的转变和应用;

(一)以教育家精神深化教研管理。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使用项目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和游戏化等教学方法,学校各学部、各年级组、各教研组、各备课组都围绕“双减”课题或项目进行内容和人员整合,打造各层级核心项目,在学科、思想、方向、方法、策略、行为等方面从协调带领走向卓越引领。科学家精神在基础教育落地的过程中,要让孩子们从小做到十三个学会,即学会质疑、学会探索、学会观察、学会推理、学会幽默、学会提炼、学会交流、学会假设、学会验证、学会设计、学会制作、学会宽容、学会审美。经过科学家精神教育之后,要让学生达到自我觉悟、自我兴趣、自我意识、自我追求、自我行动、自我提高、自我担当。

(二)以教育家精神深化科研管理。教科研是引领和支撑教育现代化工作的重要工具。课程研发指导、学术论文撰写、课题或项目研究、教育教学测量评价等是教科研服务的主要方式。在“双减”背景下,学校教科研要实现思想转型、目标成果和方法转型、模式转型、内容转型、评价转型、教育技术场景转型。

(三)以教育家精神深化创新管理。重视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核心素养;倡导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使学生学会学习;促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科学运用,实现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引导教科研工作走向更加科学化和专业化,重视学校特色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学校教科研目标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教科研重点从“知识传授”转向“综合素养”;教科研内容从“教师教学”转向“学生学研”;教科研改进从“基于经验”转向“基于实证”;教科研形式从“专家指导”转向“众筹学习”。教科研模式创新要体现在11个方面:从理论到实践、从形式到内容、从管理到服务、从组织到引领、从研究室到课堂、从课堂到课外、从教师到学生、从校内到校外、从分散到融合、从群体到重点、从成果到成就。在教科研各项管理中弘扬科学家精神。

创设高度沉浸式研究环境,提升教科研体验感。将人工智能技术与互联网手段融合,通过语音识别、人脸识别、行为识别,以及脑机接口、可穿戴设备、虚拟仿真沉浸系统等手段,着力提升信息化科研的交互性、临场感、操作性,激发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

伴随采集科研状态数据,进行教师用户画像。大数据技术支持教师将教科研的过程数据化、全息化。通过网络抓取、富媒体和感知技术,对教师特征数据、教科研心理数据、社会交互数据、教科研行为数据、教科研成果数据等进行高密度的多源数据采集和综合聚类分析,实现全息精准的教师研究画像。

强化应用场景智能关联,精准高效服务科研。对照教师个体画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整合教师群体画像特点,驱动进行循证管理;关联教科研资源,为教师推荐自适应式的资源;搭载学生画像,提供个性化的教学科研服务。

教育科研技术数据驱动,智能系统画龙点睛。开展大数据支撑下的教育治理与科研服务模式创新,推动各类教育信息系统深度整合;加强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促进线上线下教育融合发展,加强智慧教室、智能教学助手、人工智能教师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研究;加强“翻转课堂”“慕课”等新型教学模式研究;研究构建人工智能教育科研体系,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改进学生诊断与评价的能力;探索研究应用教育大数据支撑教育评价改革;开展学生使用学习终端设施及学习行为的研究。当前,作为最具革命性的前沿技术,呈现出群智开放、深度学习、智能决策等特征,让教育科研“数据驱动、智能点睛”,为实现大规模、个性化的智能空研提供加持。我们要推进教科研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发展,以新技术激发教育新活力,培育教育科研发展新动能。


四、以教育家精神深化教学评价创新,实现评价育人


在教学科研评价中采用什么样的评价方式和方法,直接影响评价的效度和信度。教育家精神的培育本质上是一种思想价值观教育,既不同于显性的知识与技能培育,又不像知识与技能评价那样简洁明晰。在实际的教学评价过程中,如果缺少评价主客体之间的对话、缺少第三方合理参与,可能导致教学评价结果的失真、失信。因此,将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学必须细化评价维度和指标,优化评价的方式和方法,促进评价成果的公平公正。因此,要尽可能地把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诊断性评价与矫正性评价相结合,增值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为教育教学科研质量的提升提供坚强的保障,从而激励广大青少年学生自觉成长为科技强国建设的生力军。

新时代的教育评价要适应高科技、高速度、高质量、创新性、人文性、不确定性的特征。面对世界的变革,教育必须因时而变,同时要坚守传统价值观念。新时代教育要主张个性化、终身性、数字化,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这要求教师更新观念,改变教育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五、以教育家精神深化教师专业创新,实现全员育人


教育家精神内涵丰富,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对教师提出殷切期望。从“四有”好老师到“四个引路人”,从“六个相统一”到成为“大先生”,再到此次提出教育家精神,总书记对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论述与此前对教师的期望和要求一脉相承,进一步丰富了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要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弘扬教育家精神,要求教师把成为教育家型教师作为矢志不渝的追求,牢固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用教育家精神彩笔描绘教师专业发展的底色、本色和亮色,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掌握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能力、涵养专业情意,全面提升综合素养,实现全员育人,为教育强国建设、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六、以教育家精神深化科研文化创新,实现文化育人


北京实验学校全体教师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弘扬熊希龄先生“面向社会、全面育人、追求高水平教育”的教育思想基础上,始终践行“勇于担当,善于超越”的学校精神,创新管理体制,建设魅力文化,探索教育真谛。

创新课程科研管理,提升科研工作的研究力和引领力。学校坚持十五年一体化科研资源建设,不断提升科研工作的组织力、推进力及影响力。密切关注课程改革“四新”(新高考、新方案、新课标、新教材)变化,深入研究并推进义务教育新课程计划,进一步加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探索全科育人模式,助力学校教育教学实现高质量发展。

完善十五年一体化魅力课程体系,实现全程育人、全科育人与整体育人。通过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打造特色校本课程、优化课程资源,搭建多元开放、分类分层、优质个性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建设的横向融合与纵向贯通;着力构建幼小初高十五年一体化融通课程、四季拓展课程、生涯课程、国际课程等特色课程,形成学校一体化魅力课程体系,使学生人人成才、尽展其才。

促进在线深度高效学习,发展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学校根据在线学习行为的维度、层级及其关联,构建基于“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学习评价+社会知识网络”的学习元平台及双螺旋深度学习模型,促进在线深度高效学习。不断强化参与式学习,促成学生新的知识交互,搭建动态发展的学习网络并实现螺旋式发展;强调学习者在高阶学习中能够发挥能动性,主动发起创造性的学习活动,构建群体的社会性知识空间,实现深度学习。

建立“魅力教育研究共同体”,健全幼小初高与大学衔接机制。不断完善幼、小、初、高、大学课程衔接机制,成立“魅力教育研究共同体”,探索一体化育人新模式。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和综合素养的培养,不断优化评价机制,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创新素养培养。幼儿园考查学生好奇心的开发程度,小学关注学生创新意识和良好习惯的养成,初中主要评价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思维与理性思维,高中考查学生逻辑思维、探究意识和初步创新能力。

聚焦学校发展重大问题,为领导决策发挥智库作用。学校围绕教育教学实践,研制出十五大发展战略:集团化战略、十五年一体化战略、文化兴校战略、人才强校战略、魅力课程战略、魅力课堂战略、魅力家长战略、高考战略、招生战略、对外辐射战略、影响战略、体育战略、智慧校园战略、艺术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战略,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在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导向、决策、服务作用。

建立幼小初高学习共同体,探索课程科研工作新模式。加强学习型团队建设,以课例、案例为载体,开展教学型科研活动;以课程、教材、课题、项目为载体,开展研究型科研活动;以游学为载体,开展实践型科研活动。成立北京市周清华教科研名师工作室,开展系列教科研交流活动,引领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充分展示魅力教育研究新成果。为进一步做好2024年度科研工作,要在六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增强争先意识。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各级各类项目申报。二是促进成果转化。强化科研服务意识和能力,特别注重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的转化实效。三是提升学术引领力。强化基础理论研究,进一步促进高质量学术成果产出。四是加强科研服务。建设国内外教育领域科研项目图谱,鼓励教师共建共享研究成果,防止低水平重复研究。五是强化科研组织。完善揭榜挂帅、招贤赛马机制。鼓励科研领域有组织的自由探索。加强团队协作,提升规模效益。特别是要出实招、谋实策,持续挖掘中青年教师的科研潜力和创造力。

丰富读书人生文化。“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是校园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阅读,拓展视野,增长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同时,读书也是师生人生道路上的一位良师益友。读书与人生的紧密结合,可以让师生更好地理解读书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

总之,教育家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91个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新时代精神出场的新形态,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民族性和展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发展的时代性,全面融合了教育、科技、人才的育人元素,具有无穷的育人价值和榜样示范作用,新时代教育家精神与基础教育的立德树人功能具有逻辑上的契合性。在新时代教育科研管理创新中,我们要将“教育家精神”融入国家课程,实现教学育人;融入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实现实践育人;融入隐性课程,实现环境育人;融入社会课程,实现协同育人,从而实现课程整体育人;将“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学科研管理,实现科研管理育人;将教育家精神融入魅力科研文化,实现魅力文化育人。

新时代的教育要求教师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要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深化教育科研创新,加强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全面素养的新一代拔尖人才做出贡献。

(周清华,北京实验学校教育集团科研副校长,北京市教科研正高级师,历史特级教师,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学科实践导师,北京大学博雅教育研究院客座教授)



编辑 | 王平 赵越儿

校对 | 周静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