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讲习
当前位置:首页 > 名师讲习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陈亮: 抢抓机遇、埋头苦干,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来源:教育头条 | 时间:2022-01-20 15:05:18

导读: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冬日上午,记者跨进了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的校门。此行的目的,是对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生物工程学院副院长陈亮进行采访,了解自《北京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行动计划》及《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推行以来,该院的改革发展情况。


职业教育是北京市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办好职业教育对于提升北京城市治理水平和服务品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冬日上午,记者跨进了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的校门。此行的目的,是对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生物工程学院副院长陈亮进行采访,了解自《北京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行动计划》及《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推行以来,该院的改革发展情况。


  对于此次采访,记者提前做了功课。采访中,陈亮副院长对于职业教育的真知灼见,对于生物工程学院改革发展的谋篇布局,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a7da163fb3ef6151612b28c41913ede.jpg


  记者:2021年10月13日,北京市教委正式公布2021年北京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优秀报告评选获奖名单,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荣获优秀质量报告奖(高职组·学校)。陈亮副院长你能简单介绍一下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的概况吗?


  陈亮: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是一所北京市属公办高等职业院校。2007年入选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2010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单位,2015年入选国家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2017年入选第二批北京市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8年入选北京市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建设计划,2019年12月被教育部、财政部列入国家“双高计划”高水平学校建设单位。近年来,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以“立足开发区,面向首都经济,融入京津冀,走出环渤海,与区域经济联动互动、融合发展,培养适应国际化大型企业和现代高端产业集群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办学定位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其中,生物工程学院主持完成了国家示范校重点专业建设、北京市职业教育分级制改革试点项目、北京市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实验项目、现代学徒制改革试点专业建设等重大教学改革项目,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厅局级以上科研项目20余项,为学校获得市级以上教改和科研经费总计达4000多万元,2019年,我院药品生物技术专业群入选全国职业院校“双高计划”高水平专业群A档,也是唯一入选“双高计划”的生物技术类专业群,全国排名第一,被教育部六部委评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


  记者:办学定位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是高职院校科学发展的顶层设计。生物工程学院是如何根据办学定位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呢?


  陈亮:党的十九大开启了优先发展教育、加快教育现代化和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实践证明,职业教育是推动产业转型、区域发展的重要力量。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发布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进入新时代,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肩负新的育人使命,生物工程学院从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考量、明确定位、精准施策。


  一是定位。定位精准,根据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立足开发区,面向首都经济,融入京津冀,走出环渤海,与区域经济联动互动、融合发展,培养适应国际化大型企业和现代高端产业集詳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办学定位,生物工程学院以开发区为抓手,将工作重点落在“立足开发区,服务开发区”方面,立足开发区医药健康产业,根据开发区企业需求,及时调整更新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使专业的设置精准对接产业发展。


  二是融入。把握机遇,将人才链、教育链深度融入产业链、创新链,产城教融合打造与开发区医药健康产业融合发展的特色职业教育。截止目前,基于开发区相关调研报告公布的数据,开发区内有近2000家医药健康企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缺口约3000-4000人/年。因此,生物工程学院与亦庄生物医药园等开发区领域知名、专精特新企业合作,产城教融合、园校企合作、产学研协同培养未来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三是架构。系统设计,高职院校的功能架构与如何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相关,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作为开发区唯一一所高等职业院校,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建设,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发挥初次职业教育、继续职业教育、技术服务、科研与技术创新、国际交流五项功能,生物工程学院持续在人才输出、社会服务和国际交流等方面提升和完善能力建设,赋能开发区医药健康产业发展,与学校“首善标准、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目标要求同向同行。


  总之,明确学院办学定位和方向不仅要着眼当前,同时也要放眼长远,要把落实学校办学定位作为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育人质量的一项长期性、基础性工作抓紧抓实。


  记者:近年来,生物工程学院在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努力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瞩目的成绩。您对生物工程学院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抱有什么样的期待?


  陈亮: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党的十九大作出关于“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决策部署,《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强调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位置,明确指出没有职业教育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年度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作出“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的重要指示,所有这些都为新时期职业教育工作定下了基调,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迫切需要树立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深刻理解现代职业教育的内涵与特点,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坚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加快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2021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其中明确到 2025 年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为职业院校开办职业本科、畅通职业教育上升渠道提出了任务指标。作为北京市职业院校排头兵,这也为我们未来的工作指明了方向,充分做好调研规划工作,做好“建高升本”的准备,努力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层次和培养质量,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升社会对职业院校的认可度。


  作为职业院校“双高计划”高水平专业群,还肩负着打造职教品牌的重任,从国际合作角度来讲,开办职业本科专业,提升职业教育层次,对开展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尽早对标国际职业教育,对接同等学历层次,畅通深造上升渠道,对联合培养、交流访学、学习深造来讲,可以减少障碍,降低成本,为国际交流合作提供更多的机会和选择。


  记者: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关键期。新形势下,生物工程学院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如何应对?


  陈亮:从历史发展规律来看,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会推动产业企业转型升级,进而倒逼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当前,我国的医药健康产业正逐渐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生物工程学院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主阵地,只有与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同频共振,精准助力企业转型升级,才能找准自己的发展方向。


对生物工程学院来说,当前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专业建设如何与产业发展精准对接、同步适配,提升我院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产业“高值、高效、高端”特征显著,技术的精准度、复杂性、创新性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学校也及时提出了SCI人才体系构建,在专一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基础上提出了书证融通型、专业复合型和创新实践型的三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体系,培养多样化的人才,满足企业的不同需求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培养带来挑战的同时,对职业院校教师来说挑战更大。


  如何应对这种挑战呢?首先是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要打破“老师把学生教好送出校门”这种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生物工程学院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企业实践,深入产业,到企业中去,积极关注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搞清楚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观察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及时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法,面向产业企业需求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转型升级的需求。


  与此同时,提高专任教师教学能力、引入高水平兼职教师也十分重要。生物工程学院深入开展“三教改革”,积极引入企业的领军人才、技能大师、优秀技师、专家学者等进课堂,“双师”协同,互促互融,引领学生成长成才,为培养技术技能精湛、职业素养过硬、适应产业需要的人才共同努力。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高职教育只有牢记“高等性”与“职业性”的根本属性,加快“高等性”与“职业性”的融合,突出职业教育类型特色,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才能培养出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转型升级所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才能切实提高高职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和硬实力。


  记者:近年来,“工匠精神”被反复提及,反映出当今中国需要培养具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社会人才。作为一名职业教育工作者,怎样在自己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中践行“工匠精神”呢?


  陈亮:对于现代职业教育而言,不仅要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同时也要重视对人才的核心价值观塑造。学生不仅要“能干事”“会干事”,更要“干好事”“干成事”,“工匠精神”的融入,“精益求精”的要求,对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就职业教育工作者而言,需要沉下心来,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中践行和彰显“工匠精神”。


  首先是标准要高。在做一项工作之前,一定要周密思考,为什么要做这项工作,怎样做这项工作,怎样把这项工作做好。要做到高标准、严要求,把“工匠精神”摆进去。


  其次是做事要实。对任何一项工作一定要琢磨透,一定要做到扎扎实实,把“工匠精神”融进去。  

  

最后是坚持到底。“工匠精神”的形成非一日之功,工作是要持续做,不断打磨,通过时时优化、时时更新、时时提高,实现工匠精神的长期主义坚守。把“工匠精神”亮出来。


“工匠精神”其实是一个相互影响的过程,当你用积极的态度去影响其他人的时候,这对自己也起到了一种促进作用。所以这是一个相互激励的过程。


文字 | 闪洁雯

编辑 | 闪洁雯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