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访谈
当前位置:首页 > 校长访谈

北医附小校长田国英:创建“康+”育人模式 赋能未来教育发展

来源:海教思维 | 时间:2022-10-20 09:39:24

导读:文化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灵魂,是学校软实力的集中体现。北医附小学校始终把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创造性提出“康+”文化特色。

06.jpg

他们立足学校实际,以文化凝聚力、课程开发力、课堂生命力、活动创新力作为切入点,在建设面向未来的教育、塑造面向未来的学校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究与实践。


提升文化凝聚力  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


文化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灵魂,是学校软实力的集中体现。北医附小学校始终把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创造性提出“康+”文化特色。他们恪守“护生命之花、育灵动之心”办学理念,秉持“健康美一面”的发展愿景,创造性提出“康+”文化特色,努力实现“培养身心健康的灵动少年”育人目标。“灵动少年”寓意心灵纯真、向上向善的心性;思维敏捷、朝气蓬勃的体能;会学、会玩、会思考的现代少年。


2016年,北医附小学校加入海淀区“新优质学校”建设项目,经过全体教职员工不懈的努力,学校形成了良好发展态势:激发了学校办学活力和生长内驱力;培养了学生阳光自信、积极乐观的品格;提高了干部、教师的课程意识和教育智慧;促进了学校特色、优质发展,得到了百姓认可、社会好评。


面向未来,着眼于未来学校特点以及未来人才发展需要,北医附小学校在“康+”文化引领下,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培养专业教师队伍,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健全长效育人机制,构建开放、智慧、互联的北医附小,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


03.jpg


聚焦课程开发力 落实学生核心素养


课程是育人的核心载体、关键环节。学校确立了“康+”课程体系建设理念,即: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具有批判性思维,培养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个性健康成长,旨在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灵动少年。


“康+”课程体系的构建紧紧围绕“五育并举”,以学生发展的“健康、品德、人文、科学、艺术”五大素养为核心,依据“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实践活动课程”三大课程建设维度,划分为“体育与健康、公民与社会、阅读与人文、科技与创新、艺术与审美”五大领域。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核心素养,即: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判断能力、逻辑思维、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实现课内外一体,共性与个性结合,知识学习与自主实践有机融合的课程一体化建设。


“康+”课程体系的实施助力学校教育教学长足发展。他们一方面着力培养专业教师队伍,实现课程育人落地。通过多元培训和多维学习,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增效实践创新,实现课程育人落地。在这方面,首先建立分层成长机制,提升教师专业水平。从未来学校走向未来教育,需要更加专业的教师队伍。北医附小学校通过多种路径潜心打造专业的教师队伍,建设“三小工程”:“小目标工程”即结合学校发展规划,制定个人成长目标;建立专业成长册。“小策略工程”即形成区、学区、学校、教研组四级教研;通过“领雁”工程,骨干带动,同进步、共成长;开展组内教师伙伴互助式校本研修。“小成果工程”即搭建各级平台,让每位教师亮起来;提倡“骨干教师展风采,特色教师施所长,青年教师打基础”,让教师展风采、强素质。同时,带领年轻教师聚焦教育教学真问题,开展行动研究,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鼓励名师凝炼教育教学成果,将先进教学经验辐射推广,让更多教师受益。


其次则是开展校本课题研究,提升教师研究能力。北医附小学校鼓励教师通过教学、教研发现问题,通过申请校本小专题、市区级、国家级课题,带动教师教育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十四五”时期,学校申报成功全国、市区课题及项目30个,教师274人次参与,形成了一支具有研究力、思考力、思维力的研究型教师团队。


激发课堂生命力 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在“双减”政策下,北医附小学校创新教学管理模式,提升常规管理效能,完善教学管理举措,为实现育人模式变革提供支撑。他们将教学管理与教师队伍建设、教研工作相结合,实施“三级精细指导”,即:校级“领雁工程”指导青年教师站稳课堂,规范起步;借助学区级教研基地,指导发展期教师站实课堂,再上台阶;巧用市区级专家资源,指导骨干教师站好课堂,淬炼风格。在此基础上,校内教研与科研结合,以“大任务 小课题”方式推进,教学研究力求扎实有效。


他们打造“任务驱动、合作学习”的课堂,用任务激发学生内驱力,从“让他学”变成“他要学”。教师以单元为单位,根据单元内容设计学习任务。课堂内容的设计不是放在某一篇课文或者一个知识点上,而是对单元内容进行整体设计,并转化为师生需要完成的任务。通过各级培训和不断实践,教师们提升了研究意识,也提升了课堂内容的设计能力。



05.jpg



推进活动创新力 满足学生多元化需求


在“双减”背景下,北医附小学校围绕“康+”课程体系中的五大领域,丰富完善了课后服务课程,通过实践活动,打造“课内作业+体育锻炼+兴趣班+特色社团”课后服务实施途径,同时积极回应广大家长对于学生课后服务的迫切需求。


一是课业辅导全员,满足学生成长需求。北医附小学校将课后服务的课业辅导分为三个层面:①班级内全员参与的辅导、巩固、答疑。②关注班内特殊需求学生,任课教师重点辅导,让学生学会、校内完成作业。③打破班级、年级界限、跨学段的答疑辅导和提升培优。学生根据需求,参与跨学段的课业答疑、提升辅导,自主设计学生问题记录表。发现共性问题、带入教研组进行“小问题”“小课题”研究,促进教学改进。


二是课后活动多元,满足学生个性需求。学校的兴趣、社团课程,以“康+”课程体系为基础,围绕“传统文化、科技、体育、艺术、语言”五大类,开设了54项,近百个班级、年级兴趣、社团,构建起立体化、多样化的课后服务课程体系,学生参与率100%。孩子们在精彩纷呈的活动中拓展认知、陶冶情操、完善品格,发展人文、艺术、科技等综合素养。


三是引入丰富资源,满足学生发展需求。为丰富兴趣、社团活动,北医附小学校在发挥校内教师特长基础上,积极拓展校外资源,通过购买第三方服务、建立“家长教育智库”,招募社会优质资源和优秀大学生志愿者,丰富学校课后服务课程。目前“家长教育智库”已征集128位家长,8大类,37项,489人次学生活动资源。他们联手林大心理系、北大基础医学部,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基地”,为他们开设心理咨询服务、中医药课程、健康教育课程。他们与中国科学院、中国气象局合作,每学期为学生开设系列科学家大讲堂、气象天文知识科普讲座。他们与社区合作,师生走进社区开展垃圾分类知识宣传及志愿服务活动;学校路边天文小队、气象小队走进社区科普宣传活动。


综上所述,未来教育是为成就每一位学生的未来而服务。北医附小学校将在创建“康+”育人模式的基础上,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坚定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学校内外部治理体系、提升学校质量和效能上下功夫、求突破、见实效,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


校    对  | 高  杰

值 班 编 辑| 边睦涵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