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首都校园迎来五大变化
导读:新学期,特别梳理北京中小学的五大重要变化,为师生家长提供清晰参考,助力学生从容开启新学年。
2025年秋季新学期即将开启,北京学子将切身感受教育领域的多项新变化——从AI通识课全面进入课堂,到学生餐具统一配备;从成长档案系统升级,到新教材跨学科应用;再加上学前教育费用的进一步减免……这些举措共同绘就出一幅既“减负”又“提质”的首都教育新图景。
新学期,特别梳理北京中小学的五大重要变化,为师生家长提供清晰参考,助力学生从容开启新学年。
变化1 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
每学年不少于8课时 中小学生全面普及
今年秋季学期起,北京市将实现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全覆盖,全市1400余所中小学校、183万余名学生将系统学习人工智能知识,每学年不少于8课时。
这一举措源自2025年3月北京市教委出台的《北京市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工作方案(2025—2027年)》。该方案构建了“课程、教学、支撑、师资、应用、推广”六大体系,全面推进人工智能与基础教育深度融合。
据悉,学校可以将人工智能课程独立设置,也可以与信息科技(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科学、综合实践活动、劳动等课程融合开展。其中,小学阶段以体验式课程为主,重在启蒙学生人工智能思维;初中阶段以认知类课程为主,重在引导学生利用人工智能赋能自身学习和生活;高中阶段以综合性和实践性课程为主,重在强化学生的人工智能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各学段人工智能课程注重有机衔接,全过程浸润人工智能伦理道德教育,引导学生科学、合理、稳妥、审慎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
同时,通过知识测试、项目汇报、作品展示、主题辩论等多种形式,深度考查学生的人工智能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并把课程评价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方案鼓励有条件的区和学校建设学生人工智能创新实验室,开发人工智能高端科研实验课程。开展人工智能等主题的夏(冬)令营,探索高校与中学合作开展人工智能人才培育模式。鼓励高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社会资源单位面向中小学生开放人工智能实验室、体验馆、综合展厅、科技馆、博物馆等资源,建设中小学校外人工智能实践基地,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体验、学习、探究和实践,提高利用人工智能解决问题的思维品质和综合能力。
变化2 全市中小学生免自带餐具
为“小书包”减负
“中央厨房﹢微厨”模式保障就餐安全
秋季学期开始,北京全市中小学生将实现免自带餐具,通过“中央厨房﹢微厨”模式解决在校就餐问题,彻底为学生的书包减负。
据了解,目前北京全市共2114个校址供餐,保障181.3万中小学生在校就餐。北京市教委有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开展校园餐改革攻坚,当前需自带餐具的学生数量已由2024年初的32万人降低至2万余人。今年秋季学期开学后,这2万多名孩子也将不用带餐具上学,“学校提供多元选择,希望自带餐具的家长依然可选择自带。”
学生自备餐具,不仅增加了书包重量,更成为校园生活的“隐形负担”。孩子忘带餐具就餐受阻或因餐盒漏汤而狼狈不堪的场景屡见不鲜。不少老师明确表示:“学生自带的餐具规格各异,既给学生增加负担,也为分餐带来不便。”
由于北京一些学校的空间十分局促,没有校内食堂,无地安置洗碗消毒设备,在校园餐推广初期,这些学校的孩子需自备餐具。北京聚焦家长的急难愁盼问题,大力推进“中央厨房﹢”供餐模式试点工作,将洗菜、择菜等食材粗加工环节前置到企业的中央厨房,对学校进行改扩建挖潜空间,见缝插针设置“微厨”,增设餐具洗消设备,并严格制定校园餐具消毒标准,逐步实现为孩子们的“小书包”减负。
中小学生的食品营养与安全,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关注的重点。今年1月份,北京在《北京市中小学校食堂管理办法》和《北京市中小学校校外供餐管理办法》的基础上,专门出台了《北京市中小学校园食品安全与膳食营养工作改革方案》,就是为进一步规范全市中小学校食堂管理和中小学校校外供餐管理工作,全面提升学校食堂管理水平和服务保障能力,切实保障学生在校营养、健康、安全、卫生用餐。
据悉,未来,北京还将持续推进建设智慧食堂校园餐全过程可追溯管控体系,建设大宗食材集采平台,提高学校新型自营食堂数量等,为学生茁壮成长保驾护航。
变化3 完善学生成长档案制度
全方位关注学生健康发展
更好呵护“少年的你”
鼓励教师做学生的“大朋友”、每名学生至少参加1个兴趣小组或社团、倡导家长每天与孩子“倾听一刻钟,活动一小时”……5月13日,《关于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身心健康二十条”)正式发布,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进行一体谋划,聚焦五育融合、学校主导、家庭育人、社会参与、组织保障五方面,系统构建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北京模式”。
“身心健康二十条”提出要关注学生和身边人的关系,完善同伴、师生、亲子互动支持体系,明确学生成长档案、同伴互助和师生互动机制、新型家长会、家长学校、家访“六必访”等具体举措,打造学生健康成长的全方位支持环境。
新学期里,北京市教委将完善学生成长档案制度,记录学生身心发展、学业表现、兴趣特长、成长历程、师生互动、家校沟通等情况,让家长、老师和学生本人都能更加直观、立体地感受到成长变化,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发展建议。同时,成长档案经过多年积累后,形成全方位记录学生自身成长经历的专属“回忆录”。各校还将试点设立“成长导师”,发挥全员育人作用,为需要引导的学生进行“一对一”帮扶指导,尤其关注关键时期(如开学季、升学季)学生情绪变化,开展针对性心理辅导和健康讲座。
目前,北京市已启动中小学全员教师身心健康教育实训计划,针对校领导、心理健康专职教师、班主任、学科教师四类不同群体,系统设计对应培训课程。此外,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保障学生平等权益、营造和谐育人环境等情况也将作为评价学校办学成效的重要依据。
变化4 部分年级更换新教材
有效拓展课堂边界
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今年秋季学期,北京市中小学部分年级更换新教材,涉及语文、数学、英语、物理等学科。二三年级语文、数学,四年级英语,八年级全科,九年级物理将更换新教材。 新教材最显著的特点是强调“学会应用”和“跨学科实践”,增加真实情境案例和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跨学科思维。
“本次教材修订充分认识到教材对教学的重要指导作用,以及在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等方面发挥的关键功能。”北京教科院课程中心教研员暴生君表示,新教材加强了知识内容与学生经验、现实生活及社会实践之间的联系,以生动的小故事阐释深刻道理,以具体案例解析抽象概念。各学科教材均严格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的要求,“安排不少于10%的课时用于跨学科主题学习”,有效拓展课堂边界,推动学科知识与真实生活相融合,帮助学生形成对意义世界的整体性认识,促进其复杂问题解决能力、综合素养与健全人格的协同发展,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面对教材的新变化,暴生君建议教师以教材文本为基础推进单元教学整体规划。单元学习进程尽可能帮助学生逐步实现从“基于教材”到“深入教材”乃至“超越教材”的学习跃升,为学生运用所学解决真实问题奠定基础。
变化5 减免幼儿园学前一年保教费
覆盖幼儿园大班所有适龄儿童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的意见》,从2025年秋季学期起,免除公办幼儿园学前一年在园儿童保育教育费。 这一政策覆盖幼儿园大班所有适龄儿童,包括公办园和民办园,城市幼儿园和乡村幼儿园。对于民办幼儿园,按照当地同类型公办幼儿园免除水平相应减免保育教育费,高出部分可继续收取。政策要求各地与已实施的学前教育资助政策做好衔接,加强资金保障和使用管理,确保幼儿园正常运转,严禁拖欠教师工资,同时规范办园行为,守护好在园儿童身心健康。
这一举措标志着我国学前教育向普惠性、公益性迈出了坚实一步,有效减轻了家庭育儿负担,提高了学前教育入园率。
人工智能课程培养未来竞争力,餐具减负关注学生健康成长,成长档案记录全面发展,新教材引导教学方式变革,学前教育免费则奠定了早期教育基础……北京此次推出的五大举措,不仅改变了教育形式,更推动了教育理念的深层变革——从关注分数转向关注成长,从知识灌输转向能力培养,从单一评价转向多元发展。这不仅关注学生的当下成长,更着眼于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为教育高质量发展书写新的注脚。
编辑|苑培祥
校对|刘佩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