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播报
当前位置:首页 > 头条播报

2000年致敬2000年

来源:教育头条 | 时间:2019-03-18 13:29:28

导读:她叫田驰,是一名00后。就读于青苗国际双语学校十年级。她曾三次踏上敦煌这片土地:一双脚一步一步丈量“玄奘之路”;深入敦煌研究院、敦煌画院,采访敦煌文化弘扬者和守护者;《某某某理杂志》邀请她,为敦煌、莫高窟设计徒步路线……

2000年致敬2000

她叫田驰,是一名00后。就读于青苗国际双语学校十年级。她曾三次踏上敦煌这片土地:一双脚一步一步丈量“玄奘之路”;深入敦煌研究院、敦煌画院,采访敦煌文化弘扬者和守护者;《某某某理杂志》邀请她,为敦煌、莫高窟设计徒步路线……

她说:敦煌有着2130岁的年龄,莫高窟也有着 1653岁的年龄,这是从人类的时空深处传承至今的一脉生生不息的文明。自从第一次次踏上这一神奇的土地,我便被那股不可名状的数量所深深吸引。茫茫戈壁上,数十万步的脚印,风沙吹过,让我开始思索如何让2000年后出生的我们传承这一脉生生不息的文明。

于是,如同朝圣一般,2000年后出生的田驰,带着自己的问题和使命,打开了自己的冒号——于是,就有了今天这本《2000年 致敬2000年》。


第一篇:敦煌


2000年后出生的你,是否做好了准备,与我一起穿越时空,回到2000年前的那座城邦。那里因地处枢纽而繁华熙攘,也因地处枢纽而战火不断。东西文化在那里交融,那里有活了两千年的文明,那里有一群可歌可泣的守护者和他们的故事……那里便是敦煌。

几年前我看过一部纪录片《敦煌走廊》,片中是这样介绍敦煌的:

敦煌,河西走廊西端的重镇,它南枕气势雄伟的祁连山,西接浩瀚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北靠嶙峋蛇曲的北塞山,东峙峰岩突兀的三危山。

两千年前,因为河西走廊的风云际会向一个年轻的皇帝招手,于是,霍去病两次深入河西走廊,驱逐匈奴。当他停下来的时候,发现这里恰好有从祁连山流下来的雪山河,有绿洲,是一个理想的防御和出击的基地。于是,敦煌成为汉帝国向西域迈进的边城。

发源于祁连山积雪和冰川的党河,流经敦煌,使这块荒无人烟的戈壁滩变成得天独厚的绿洲。它很快从汉帝国最初设置的河西走廊两郡中独立出来,成为著名的河西四郡之一。

岁月经年,时间就如这戈壁上的风沙,从不曾停留。2000年后我与我的同龄人——4700后,踏上这片厚重的地表,用脚步丈量这段时空与岁月,并以此为仪式宣告着我们的成熟。从这条路出发,理性和深度的思维探索便会一路相伴我们此生……

第二篇 莫高窟


关于莫高窟,在纪录片《河西走廊》中是这样讲述的:

汉帝国高强度的军屯与经略,丝绸之路的开通,使这里迅速成为西部重镇。又过了400年,公元344年的一天黄昏,有一个叫乐僔的和尚途经宕泉河谷时,看见鸣沙山在金光之中千佛显现。乐僔认为,这个地方是佛教圣地。他决定不再匆忙赶路了,要留在这里开窟造像。

正是这个决定让敦煌有了它的第一个石窟。但他不会想到,从此,这里的开凿与绘制延续了若干个世纪,并且,成为享誉世界的人类艺术宝库。不仅如此,敦煌,恰好处在丝绸之路的咽喉之地。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有北、中、南三条线路,这三条道路都以敦煌为起点,到达中亚、欧洲,作为沟通欧亚的商业大道、中原王朝的前出基地,敦煌寄托了熙来攘往各色人等的梦想。而从敦煌再往西进入西域,则要穿越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生死叵测。

于是,人们在离开敦煌前就在莫高窟捐钱造一个窟,供养神灵佛祖,祈求得到保佑;从西域荒漠里平安过来的人们,为感谢佛祖的保佑和恩赐,也开窟造佛供养;平民百姓在丰年和平安盛世,希望好景长久,遇荒年战乱又盼来日能摆脱苦难,为精神上的寄托,心理上的满足,也开窟造像求得安慰。敦煌的各级官吏、世家大族、高僧大德也会营建属于自己的功德窟,以表达对佛教的虔诚。也有的是借开凿佛窟炫耀各自的政治、宗教或经济势力。就这样,三危山下、鸣沙山畔、宕泉河谷的石壁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洞窟。

日出日落、斧凿声声,敦煌佛窟的营建从未在如流的岁月中停止。石窟在不断增加,窟中的佛像在改变着容颜,从雄浑健壮变成秀骨清像 继而转向柔和丰腴,色彩逐渐细致艳丽,构图愈加大胆,佛国世界变得前所未有的宏大欢乐。一代又一代的僧侣、画匠、供养人,将他们的信仰和希望刻绘在石壁之上,各种各样的山川景物、亭台楼阁、花卉图案等令人目不暇接。这些雄伟瑰丽的画面如果一方方连接起来,可以排成20多公里长的画廊。

第三篇 赴一场与220窟的千年之约


莫高窟开放参观的洞窟有很多,无法一一为小伙伴们罗列,但我一定要把这座有着谜一样经历的220窟的故事讲给你们听。

当我走进220窟的时候,讲解员是这样说的:根据莫高窟96号窟前的碑文记载,又根据隐约可见斑驳脱落之处露出底层的画作细节,当时的专家们大胆的推测这个窟一定别有洞天,而当他们小心翼翼对220 窟主室四壁壁画进行了剥离之后,整间石窟四面墙壁上显露出了场面宏大、人物传神、瑰丽无比的初唐壁画。更令人惊奇的是,多数敦煌壁画中的人物面孔和手臂都已经因为氧化而变黑,但当220 窟的初唐壁画展现在世人面前时,却保持着异常鲜亮的色彩——这让所有的研究者激动不已。

一个家族洞窟,前后经历了300余年的世代守护,又经战乱家族被迫背井离乡用智慧将壁画伪装保护,将这份浓墨重彩给予了生命,到今天依然鲜艳动人……这其中的故事,值得你为此赴一场约会,一场与220窟的千年之约。

第四篇 莫高窟的守护者


在纪录片《河西走廊——敦煌》中是这样开篇的:我们不知道他是谁,他的名字应该被留在编号220 的洞窟里。 但是,按照当时的惯例,绘画的工匠的名字不能出现在他们所做的壁画上。于是,这个杰出的画工被时间的洪流湮没了。但为了呈现发生在莫高窟的这个故事,我们还是为他取了一个名字——李工。

这就是历史的事实,尽管那些莫高窟的画匠们将自己的笔迹蘸以色彩留存在这石壁上一千余年,而绝大多数洞窟的画师的名字、经历并没有被记录,我们只能发挥想象去尽可能的想象当年一位画匠,左手掌着一盏油烟很轻的灯火,右手握笔勾勒着来自长安最流行的粉本,心中想着他的长安。而这一画,便是一生。

朱砂的红色、雌黄的黄色、青金石的蓝色和云母的白色,从画匠的笔下虔诚的流淌出来悲欣交集。莫高窟的敦煌研究院第一任院长常书鸿先生所说:220 窟的壁画“构图设色都不亚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教堂装饰绘画”。而在我心中 这些无名的工匠们,他们是那个遥远时空里,赋予这些壁画、这些石头、这些泥巴以生命的人。

而幸运的是,时光横亘了千年,有这样的一群人,青葱到暮年,芳华变白发,将一生奉献在了这片石窟群,保护着这些有生命的壁画,更是保护着这些壁画的生命。他们中有的人是奉了塞纳河畔一本画册的召唤,有的人是被一次画展所施了魔法一般,有的人与一生挚爱在这些洞窟里临摹壁画一辈子,有的人来到了敦煌便当起了“敦煌的女儿”,还有懵懂的“理工男”一来到了这里,便用自己一生所学为这些洞窟撑起“安全感”。

守护者们的故事可以轻松的催人泪下,那是因为这些今天听起来被称为故事的,正是跨越了大半个世纪以来,他们在莫高窟所经历的每一轮日月风沙下的真实的日子。于平淡的生活里伟大的活着。历史是脆弱的,因为它被写在了纸上,画在了墙上;历史又是坚强的,因为总有一些人愿意守护着它。作为00后的我们,唯有向这些灵魂闪着光芒的守护者们深深的致敬。

第五篇  莫高窟的保护与传承


在纪录片《河西走廊——敦煌》中是这样讲述的:1900 年,在莫高窟居住道士王圆箓,无意间打开了封闭近一千年的藏经洞——莫高窟第17窟。窟内堆满了从公元4 世纪到11 世纪的历代文书和纸画、绢画、刺绣等古代文物5 万多件。

19085 27 日,伯希和离开了敦煌,6600余卷藏经洞文物和368 张莫高窟照片被他一起带回了法国。

莫高窟——这座中国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延续时间最长 的佛教艺术和历史文化宝库,自此蜚声世界。

莫高窟是神圣的,莫高窟又是脆弱的。敦煌研究院的老院长樊锦诗院长说过这样一段话:敦煌的壁画和彩塑是世界的,优秀文明是人类的艺术瑰宝。他们在一年一年地退化,再过一百年呢?我愿后世子孙都能看到我们民族曾创造出如此宝贵的文化遗产。因此 保护、修复、数字化敦煌,这些工作一刻也不能停止。

在我采访“理工男”背景的新一任莫高窟掌门人王旭东院长时,我更懂得了莫高窟一代又一代守护者们是如何在所处时代的洪流中坚守初心,保护与传承着这座千年宝库。

我在莫高窟数字中心的放映厅久久的驻足,我在莫高窟的陈列馆止不住的惊叹,我在莫高窟的官方网站汲取着中英双语的营养,这些新媒体下的莫高窟,都是新一代守护者们的智慧和努力。

第六篇  2000年致敬2000


2000年后出生的我们,致敬这份2000年之久的文明,致敬这段文明的灵魂——莫高窟。

伙伴们,现在开始,和我一起走进这份文明吧。按照我的这份攻略,你不仅可以收获到这份2000年之久的文化的迷人魅力,你还可以感受到西北独有的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苍凉与悲壮!在这样的苍凉与悲壮下,你会更加真实的感受到这份两千年文明的力量所在。

编辑|赵姗姗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