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播报
当前位置:首页 > 头条播报

人工智能助力中小学科学教育暨第四届中小学虚拟现实课堂建设与应用研讨会成功举办

来源:教育头条 | 时间:2025-04-27 20:10:41

导读:4月25日,“人工智能助力中小学科学教育案例交流活动暨第四届中小学虚拟现实课堂建设与应用研讨会”在国家会展中心(天津)隆重举行。会议汇聚了400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工作者、行业专家及企业代表,共探“VR+AI”技术驱动下的科学教育创新路径。


4月25日,“人工智能助力中小学科学教育案例交流活动暨第四届中小学虚拟现实课堂建设与应用研讨会”在国家会展中心(天津)隆重举行。会议汇聚了400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工作者、行业专家及企业代表,共探“VR+AI”技术驱动下的科学教育创新路径。


图片1.jpg


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王富,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张东燕,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教育信息化装备分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央电化教育馆)原副馆长丁新,教育部监管司业务管理处二级调研员皇甫磊,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技术与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何穆彬,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中央电化教育馆)研究员刘俊波,北京市教育装备行业协会会长柴旭津,北京邮电大学教授文福安,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教育信息化装备分会副秘书长、北京润尼尔软件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谷文忠,山西润之晋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卫咏梅等领导出席此次会议。会议由北京教育装备行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谦主持。


图片17.jpg


领导致辞


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王富为大会开幕致辞。他的发言从国家战略层面分析了新时代科学教育工作方向,为教育工作者注入了强劲动力。


图片4.jpg


天津市教科院教育技术与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何穆彬在讲话中表示天津市成立“中小学科学教育研究中心”,将为推进天津市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构建大中小一体、校家社协同的大科学教育格局注入持久动能。


图片5.jpg


中央电化教育馆原副馆长丁新指出,作为推动教育信息化装备研发、应用与标准建设的行业组织,教育信息化装备分会通过搭建产教研平台,促进“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和科学教育的融合发展。


图片6.jpg


专家报告


教育部监管司业务管理处二级调研员皇甫磊介绍了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情况,阐述其重要意义、工作方向,并探讨人工智能助力中小学科学教育的作用与挑战。他表示,在科学教育工作推进过程中,要注重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优秀案例和课例,加强交流,共同提升中小学科学教育质量和水平。


图片7.jpg


北京市东城区新鲜胡同小学校长周育作了《AI赋能百年文脉,教育新篇破界生长》报告。新鲜胡同小学通过“新鲜时空课程”的顶层设计,将课堂变成数字教育的“微观实验室”,演绎AI技术与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创新,构建起“技术有温度、文化有活力”的智慧校园新生态。将AI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让AI技术真正服务于课堂教学。


图片8.jpg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委教育工委委员陈兵作了《数智引擎驱动科学教育创新,多维协同打造智慧教育高地》报告,他从顶层设计、场所建设、课堂范式、教学评价四个维度分享了姜堰区深入开展科学教育的创新实践。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姜堰区对全区所有学校的装备使用效率和信息化应用水平进行了全面调研评估,并发布了《姜堰区教育技术装备调研报告》,制定了3年更新规划,为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图片9.jpg


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教育信息化装备分会副秘书长、北京润尼尔软件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谷文忠《VR+AI赋能中小学科学教育》主题演讲。他表示润尼尔重视课程体系的建设,联合众多一线教师和教研员打磨创新课程资源,并配备教学参考书、教学资料和课例视频。他从情境式学习、智能互动、自动批改、学情分析、智能问答、智能指导六个层次分享了“VR+AI”在课堂中的应用场景。


图片10.jpg


温州市平阳县中小学综合实践基地校长陈志文作了《科技赋能,让研学实践活动更精彩》报告。平阳县中小学综合实践基地充分依托自身的优势,通过引入虚拟现实技术进入课堂教学,以及建造人工智能场馆等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举措,为学生打造出一个充满活力、激发无限创造力的成长环境。


图片11.jpg


课例分享


北京市东城区黑芝麻胡同小学高满老师分享小学科学课例《时有微凉不是风》。高满老师用VR技术还原南宋诗人杨万里的《夏夜追凉》,让学生学习如何将诗词意境转化为科学问题,通过模拟实验和风速测定探究原因,分析VR还原场景理解诗词环境,并自学古今风的界定,最终解释“时有微凉不是风”的道理。该课例荣获“2024年基础教育部级精品课”。


图片12.jpg


北京市第九中学初中部、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李小燕分享初中生物课例《生物进化的原因》。李小燕老师的课例课程围绕“生物进化”,利用模拟实验与VR技术,让学生亲身体验生物进化,培养数据解析与逻辑思维能力。通过曼彻斯特村桦尺蛾数量变化的实例,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分析数据、推测原因,感知生物进化过程。结合环境对比与科学史研究,深入解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图片13.jpg


北京市第二中学、高级教师李悦老师分享高中化学课例《原电池电极材料选择》。人工智能和VR的结合为课堂分层教学提供了支撑。李悦老师的课例中,学生可以构建电池模型,进而探究原电池工作原理。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还提供“原电池电极材料选择模块”结合真情实景,寻找构建原电池的更多材料。


图片14.jpg


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第九小学、高级教师王澎老师分享科普教育课例《湿地的鸟》。课例深入探索鸟类及其生态,深入理解鸟类所栖息的生态环境如何具体影响并塑造其身体构造特征及其适应性,培养生态意识与环保责任感,实现知识与实践的双重提升。


图片15.jpg


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原处长刘俊波对上述课例进行了精彩点评,为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了专业的指导和建议。他认为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的结合能够解决科学教育中的很多实验难点,同时也能够创新实验的方法,允许学生开展多路径探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还能够实时与智能体交流获得解答。大大方便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


图片16.jpg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指导,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教育信息化装备分会主办,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技术与信息化研究中心协办,北京润尼尔软件科技有限公司、山西润之晋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编辑|苑培祥

校对|刘佩钦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