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对话鲁迅,学生演绎《四世同堂》:一场穿越时空的“先生的梦”
导读:10月11日下午,北京第五实验学校的舞台灯光暗下,老舍笔下的“小羊圈胡同”呈现在观众眼前。然而,与以往任何一版《四世同堂》都不同,这一次,角色们不仅能走进鲁迅的梦境,而且运用AI技术重构文学场景,模拟鲁迅文风,实现经典文本的现代转译与情境再现。这并非科幻想象,而是丰台教育系统为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由北京第五实验学校教育集团带来的话剧《先生的梦》的首演现场。一场融合了AI技术、经典文学与思政教育的创新实验,正在这里悄然发生。
10月11日下午,北京第五实验学校的舞台灯光暗下,老舍笔下的“小羊圈胡同”呈现在观众眼前。然而,与以往任何一版《四世同堂》都不同,这一次,角色们不仅能走进鲁迅的梦境,而且运用AI技术重构文学场景,模拟鲁迅文风,实现经典文本的现代转译与情境再现。这并非科幻想象,而是丰台教育系统为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由北京第五实验学校教育集团带来的话剧《先生的梦》的首演现场。一场融合了AI技术、经典文学与思政教育的创新实验,正在这里悄然发生。
打破时空的“教育实验”
这场演出最颠覆之处,在于它用最前沿的技术,叩问了最深刻的历史。话剧以《四世同堂》为叙事基底,却大胆地让角色“祁瑞宣”在精神困顿之时,与由AI技术重构的“鲁迅先生”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灵魂对话。
创作团队运用AI技术,将其作为深度理解的“桥梁”。通过AI学习鲁迅的杂文、书信,生成符合其思想与文风的独白,为剧中人物在国破家亡的至暗时刻,提供了精神层面的回应与升华。
“排练时,我们不是在背台词,而是在解一道关于家国、人性与选择的哲学题。” 一位参与演出的学生表示,“AI生成的鲁迅式诘问,逼着我们去真正理解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痛苦与抉择。”
“融+”课程体系的野心
这场成功的实验,并非一时兴起的节目汇演,而是其背后“融+”课程体系水到渠成的成果。北京第五实验学校教育集团总校长阮守华在现场告诉记者:“我们提出的‘两泽相丽、五育融合’,就是要打破学科的壁垒。这部剧正是‘融+语文’‘融+历史’‘融+信息科技’与‘融+思政’的典型产物。戏剧,在这里不是特长培养,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沉浸式的学习方式。”本次主演团队虽来自丰台八中,但剧本创作、AI技术支持和舞美设计均有集团成员校的深度参与。这充分验证了集团化办学在“资源共享、协同创新”上的独特优势。
从一部剧到一套育人方法论
《先生的梦》的成功,在丰台区第八中学看来,是其戏剧教育脉络的必然延伸。李宏校长介绍,从2018年的《家国大事》到如今的《先生的梦》,学校已形成了一套“以剧目驱动课程”的成熟模式。
“我们的戏剧课,是‘行走的思政课’最生动的载体。”李宏说,“学生为了演好《先生的梦》,需要研究抗战史、研读鲁迅、理解老舍,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次深刻的主动学习和社会实践。”
当最后一幕落幕,掌声雷动。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台成功的学生话剧,更是一个区域教育改革的微观样本。它回答了这样一个核心问题:在AI时代,我们如何让经典照进现实,让思政教育不再枯燥,让美育真正浸润灵魂?《先生的梦》提供了一种可能——当技术、艺术与教育理想相融合,学校便能成为孕育未来公民精神品格的最前沿阵地。
编辑|李梓萌
校对|刘佩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