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北京市中小学“科学节”开幕会暨北京青少年创新培养夏令营总结研讨会举办
导读:9月8日下午,2025 年北京市中小学“科学节”开幕会暨北京青少年创新培养夏令营总结研讨会,在北京市第十七中学圆满举办。会议以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为核心,紧扣科学素养培育“沃土计划”与学生“脱颖计划”,推进北京“苗圃工程”区域落地,以“承夏令创新硕果,启科学探索新篇”为主题,系统总结了北京市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实践经验,为全市中小学科学教育搭建起交流、展示与提升的高效平台。
9 月 8 日下午,2025 年北京市中小学“科学节”开幕会暨北京青少年创新培养夏令营总结研讨会,在北京市第十七中学圆满举办。会议以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 年)》为核心,紧扣科学素养培育“沃土计划”与学生“脱颖计划”,推进北京市“苗圃工程”区域落地,以“承夏令创新硕果,启科学探索新篇”为主题,系统总结了北京市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实践经验,为全市中小学科学教育搭建起交流、展示与提升的高效平台。
大会由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北京青少年创新学院张毅主任与机器人“朝朝”“阳阳”联合主持。朝阳区人民政府张梅副区长致欢迎辞,她介绍了朝阳区率先成立区域青少年创新学院分院等举措,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成果丰硕。朝阳区将借此契机,整合区域资源,推动科学教育与创新实践深度融合。
朝阳区教委副主任、北京青少年创新学院朝阳分院常务副院长闵慧主持了朝阳创新实践环节。朝阳区教委主任、北京青少年创新学院朝阳分院院长徐志辉做了《朝阳区创新培养工作报告》,分享了“营-节”联动、“四节两营N平台”的创新育人实践举措。随后,朝阳区张梅副区长和教育部基教司高中处一级调研员曾阳为6所朝阳区雏鹰基地颁牌。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刘峡壁与北京第十七中校长郑蔚青、垂杨柳中心小学金都分校校长郑丹娜及十七中学生代表做雏鹰基地创新培育分享,共同呈现了“市-区-校-营”深入联动、整体育人的生动画面。朝阳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白建立主任解读了“广域生活学习指导”协作体工作方案。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北京青少年创新学院院长冯洪荣与张梅共同为朝阳区广域生活学习指导协作体揭牌。张梅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郭传杰颁发学术顾问聘书。北京市少年宫牛晓亮主任与白建立共同为协作体专家颁发聘书。
一、 大会研讨:凝聚共识,锚定科学教育方向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副院长曹庆宏主持夏令营助力人才培养圆桌论坛,原国务院参事、深圳零一学院卓越导师汤敏,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研究院高级主管程飞博士与来自北京学校和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丰台实验学校学生代表,一起分享了航空航天、AI财经素养、脑科学、“一小帮一老”、物理创新等夏令营培养历程与实践感悟。
北京市教委二级巡视员、基教二处处长聂荣在讲话中高度肯定了朝阳区“营-节”联动、校内外融合、AI 赋能的培养实践。她强调,要从点燃到燎原,在教育强国首善之区建设中找准方位;从广博到精深,形成中小学科学教育新质体系;从苗圃到脱颖,培养强国建设栋梁之材。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北京青少年创新学院院长冯洪荣在讲话中特别说到:我们共同为一大事而来,这件大事就是落实教育强国建设纲要明确的“沃土计划”和“脱颖计划”。他强调了“整土、育苗、打通”的整体深化要求,肯定了朝阳区为全市“苗圃工程”建设开了好头,借“科学节”开幕为新学年创新培养开了好局。
二、成果展示:创意迸发,尽显科学教育硕果
学校操场变身为 “成果展示乐园”,近千名参会人员沉浸式体验创新教育成果。北京青少年创新学院、创新学院朝阳分院等8家单位联合分享了2025年夏令营培养成果,通过特色案例、学生成长故事展现育人成效,促进各单位互学互鉴。
(一)科学创意市集人气爆棚,亮点纷呈
在学生发明创造市集展出了百余件学生自主研发的作品,展现了青少年的动手与创新能力;国际学生创意市集搭建起中外学生进行交流的桥梁;人工智能创意市集通过AI编程、智能机器人表演展现了科技的魅力;“中轴线” 主题创意市集融合科学与文化,诠释传统文化与创新;实践应用创新市集则让学生感受到科技在医疗、环保等领域实用价值。
(二)跨学科·深融合·向未来:课程创新实践
学科融合新探索:当胰岛素模型遇见AI改造
在学科融合课上,北京市第十七中学高中生物教师薛晓华指导学生构建并利用AI改造胰岛素模型,融合生物、化学、信息及医学知识,进行跨学科探究。北京市生物教研员、特级教师荆林海老师以及朝阳区生物教研员刘欣老师高度肯定了模型构建对理解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实效,赞赏了薛老师本节课生物-化学-信息-医学融合的教学设计,并为后续优化指明了方向。
卢沟桥的密码:从“北京的桥”到“民族的桥”
由北京市第十七中学初中教师陈克寒、徐艳爽、黄勤、赵然、孙美娟 联合指导的跨学科主题课《卢沟桥的密码》,以卢沟桥为精神符号,融合多学科与数字化手段,紧扣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呼应“铭记历史、开创未来”的时代主题,实现“学科交叉-情感-价值”深度融通。本节课获得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綦春霞的高度肯定,体现了项目式学习与“教-学-评”一致性创新,兼具实践性与高阶思维培养的价值性。
三、分论坛:细化研讨,探索科学教育路径
各分论坛围绕“两营创新培养”、“科学引领方向”等七大主题同步开展,各会场讨论热烈。内容涵盖夏令营培养模式研讨、科学家精神宣讲、人工智能大中小贯通教育实践、雏鹰培育多维度探索、青少年模拟政协提案交流、翱翔科学论坛及大中小协作育人探讨,为参会者提供了多元交流平台,收获满满。
分论坛一:2025年北京青少年夏令营专题研讨会
2025年,北京科学节青少年夏令营专题研讨会成功举办。会议聚焦“两营”创新培养模式,多位代表分享实践成果。发言涉及生命科学、物理学等多个前沿领域,北京市第十七中学岳志杰副校长以“AI赋能,代际连接,‘一小帮一老’挑战营成果”为主题分享宝贵经验与智慧。此次活动推动了跨学科融合与科创人才培养,为青少年搭建了高质量科学探索平台。
分论坛二:科学引领方向,郭传杰院士作“弘扬科学家精神”主题报告
郭传杰院士面向十七中学高一学子做了“弘扬科学家精神”专题讲座,结合青蒿素发现等生动案例,深入阐释科学思维中的系统性、批判性与创新性,鼓励学生以问题为导向,勇于跨界思考。本场报告是科学节重要环节之一,旨在通过科学家讲座的形式,激发学生科研兴趣与创新志趣,为基础教育阶段创新人才成长提供支撑。
分论坛三:从雏鹰到翱翔:人工智能大中小贯通教育实践与研讨
在“融通创新建生态 多维协同育英才”主题论坛中,北京市第十七中学教育集团校长郑蔚青以“融通创新构建育人生态”为主题,阐述了学校深植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念,构建“目标-课程-资源-教学”全链条育人体系,并通过“一小帮一老”等标杆项目实现“知行合一”的育人实践。北京十七中学赛洛城校区教学主任程维鹏分享了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理念转化为“四节两营”课程实践的探索。北京十七中学赛洛城校区行知班徐烁、许嘉芯和肖懿航三位同学展示了“回忆录智能体”“智能康养中心”等项目成果,体现了运用人工智能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彰显了创新精神与社会责任感,获与会者高度认可。
分论坛四:从雏鹰到翱翔:人工智能大中小贯通教育实践与探讨
本论坛聚焦AI教育学段衔接与落地。在本论坛中,北京市第十七中学刘英男老师分享了与北京理工大学合作开发的“体验—理解—系统化”小初衔接课程,十七中王怡然同学以“从乐高搭建到设计获奖红绿色盲驾驶辅助器”的经历,印证衔接成效。北京邮电大学陈光教授充分肯定了课程设计,建议各学段“学用创”螺旋上升,中小学聚焦“导兴趣、导认识”。
分论坛五:人才培养协作:大中小协作育英才
本论坛旨在总结项目经验、展示师生科创成果,围绕区域性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交流,通过组建科学实践共同体、创设开放学习空间等举措,优化人才培养机制,为学生提供科研实践平台与成长机会。北京市第十七中学的学生积极参与论坛活动,收获颇丰。
本次科学盛会不仅集中展示了北京市中小学科学教育的丰硕成果,更通过深度交流与思想碰撞,为创新人才培养与科学教育发展指明了新方向。
展望未来,学校将以此次活动为新的起点,持续深化科学教育实践,优化资源整合与机制创新,努力为青少年营造更加开放、协同、优质的科学教育环境,助力更多学子放飞科学梦想,为科学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能。
编辑 | 周 静
校对 | 李梓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