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数字化赋能教育教学方式变革展示会耀华中学红桥学校分论坛圆满落幕
导读:4月11日,“第七届教育数字化赋能教与学方式变革交流展示会”分论坛活动在耀华中学红桥学校盛大举行
为积极响应《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的号召,让人工智能成为推动教学变革、教师发展、教学研究、综合评价、教育管理以及人才培养的强大引擎,助力基础教育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4月11日,“第七届教育数字化赋能教与学方式变革交流展示会”分论坛活动在耀华中学红桥学校盛大举行。
本次论坛聚焦数字化赋能教育教学方式变革这一核心主题,旨在通过创新实践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促进学习空间升级、学习方式深度转型、教育资源均衡配置、评价方式系统变革、教师专业素养提升以及教育治理体系建设。活动内容丰富多样,包含“人工智能融合核心素养,构建育人新模式”论坛交流以及高中语文、物理、化学、地理学科的同课异构课程展示两大板块,吸引了来自北京市、南京市、天津市的百余位教育工作者参与。
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学校积极重塑课程体系、革新教学模式、转换教师角色,着力培养师生的数智素养。人工智能技术在个性化学习、智能评估、智能资源推荐以及智能教学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学校教育教学深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红桥区教育局郝连婷副局长在论坛上介绍了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的“红桥经验”,为与会者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技术与信息化研究中心高淑印副主任以《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为题,为学校开展人工智能融合核心素养、赋能教育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
来自江苏省南京市第五中学的王薇副校长、天津大学附属中学的李忠益书记、江苏省海门中学的潘岳松主任,分别就各自地区、学校数字化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的活动开展情况进行了深入的经验分享。
作为教育部首批科学教育实验校,耀华中学红桥学校以人工智能实践助力“学科科学”与“课程科学”建设,创新科学教育发展,实现了从科普教育到科创教育的质的飞跃。目前,学校在人工智能教学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耀红知识图谱系统:动态构建学科内大单元大概念、学科间跨学科融合知识网络,重塑学科知识点横纵关联,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知识资源。
3D模型概念解析:即时生成相关学科知识点3D模型,解析学科抽象概念,实现不同学科多模态教学助手的随时应用,提升了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跨学科融合项目与深度学习:将跨学科、超学科融合项目反应理论(IRT)与深度学习概念融入跨学科项目式研究性学习实践,促进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特定区域定制化:支持单一学科区域教学特点的定制化内容生成式教学资源正在优化,满足了不同区域、不同学校的教学需求。
跨场景连续学习智学伴:支持跨场景连续学习记录、融合数字孪生技术的“红耀”虚拟智学伴正在孕育成长,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个性化、智能化的学习支持。
通过以上人工智能策略及实施,耀华中学红桥学校优先建设学科知识引擎,逐步发展课程教学决策,积极生成人工智能教育创新生态。论坛活动上,智能化“红耀”智学伴形象全新亮相,学校也积极构建“AI技术+数智素养+学科科学—课程科学”数智化教育新生态。在耀华中学红桥学校师生眼中,人工智能不仅仅是工具,更是理念、是行为、是素养。广大师生正努力紧随人工智能化浪潮,以数智素养培养为指向,重塑课程体系、革新教学模式、转换教师角色,努力构建“AI技术+数智素养+学科科学-课程科学”人工智能教育框架体系。
人工智能与核心素养的融合不仅仅是工具赋能,更是教育范式的系统性重构。尽管这种深度探索还在路上,还有许多现实的问题亟待解决,如素养目标的界定、技术工具的选择、伦理约束、评价体系等,但一线教育工作者们积极融入、努力求索,致力于推动基础教育从“适应技术”迈向“定义技术”,切实培养兼具科学家精神与人文情怀的未来人才。耀华中学红桥学校的广大师生对此充满信心!
此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为教育工作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更为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促进教育教学方式变革注入了新的动力。
编辑|苑培祥
校对|刘佩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