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千年篆刻遇上现代“教联体”:"美术馆课堂"解锁校家社协同新密码
导读:七月的嘉定韩天衡美术馆,一方青石承载着跨越千年的文化基因,也见证了一场教育变革的破茧时刻。7月13日,由韩天衡艺术传承交流中心主办的 “教联体视域下融合场馆资源的校家社协同育人研讨会” 在此举行,来自政界、学界、教育界的十五位代表齐聚一堂,以刀为笔、以石为媒,共解新时代育人密码,共绘 “没有围墙的学校” 育人新图景。
七月的嘉定韩天衡美术馆,一方青石承载着跨越千年的文化基因,也见证了一场教育变革的破茧时刻。7月13日,由韩天衡艺术传承交流中心主办的 “教联体视域下融合场馆资源的校家社协同育人研讨会” 在此举行,来自政界、学界、教育界的十五位代表齐聚一堂,以刀为笔、以石为媒,共解新时代育人密码,共绘 “没有围墙的学校” 育人新图景。
一、刀尖舞动:看见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奇妙共振
漫步展厅,身畔经过一幅幅墨韵流转的丹青,目光掠过一方方铁笔镌刻的印章。韩天衡美术馆内的千余件藏品,皆由韩天衡先生夫妇与子女无偿捐赠,那浸润其中的厚重文化底蕴与不可估量的艺术价值,令人沉醉震撼。
徜徉在大师笔墨金石构筑的艺术长卷中,指尖仿佛还凝着经典的温润气息;不经意间转角,一幅幅稚嫩却充满张力的“人生第一座右铭”——小学生现代刻字作品跃入眼帘,展品前人头攒动。“这是我们‘篆刻进校园’项目的成果”,嘉定区实验小学校长蒋明珠指着展品介绍道,“从握刀姿势到章法布局,孩子们在方寸之间触摸传统文化的温度。” 嘉定区教育工作党委许敏杰副书记驻足凝视良久,直言 “当倒数几名的孩子用雕刻诉说心声,分数标签瞬间崩塌!当雕刻刀落下,石头不再是石头,孩子也不再只是孩子。孩子刻下一刀,也刻下了他对世界的理解。从知识传递、能力培养到价值塑造,这三级台阶在本次展览一次走完。这是教育最美的样子!”
他的这番话引发现场专家和学者们强烈共鸣。这不仅是艺术的启蒙,更是教育的革新。现场参观的华东师范大学白芸教授非常感慨:“当孩子们用刻刀与石头对话时,他们的专注力、审美力和文化认同感都在悄然生长。” 这种沉浸式学习打破了传统课堂的边界,也印证了上海市终身教育研究会会长王伯军的观点 ——“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如同鸟之双翼,缺一不可”。
二、跨界对话:教育共同体如何 “破圈” 生长?
在随后的研讨论坛上,一场关于育人模式的头脑风暴精彩上演: 研讨会上嘉定教育局许敏杰副书记分享教联体视域下融合场馆资源的校家社协同育人的行动路线图:要以教联体为支点,推动社会场馆从‘参观打卡地’升级为‘育人实践场’。对于如何在制度层面推动变革,抛出 “开门办学” 的三把金钥匙:一是课程化,打造 “场馆 — 学校” 共生课程体系,建立评估机制的评价标准;二是队伍化,组建 “混编战队” 突破师资瓶颈,让艺术家担任项目导师,学科教师转型课程设计师,家长化身志愿服务者;三是机制化,构建 “三位一体” 保障体系,政府设立 “社会美育贡献奖”,场馆开发分级认证标准,学校推行 “双师双研” 思政课模式。 奉贤区教育学院院长蒋东标肯定韩天衡美术馆在艺术推广与教育责任上的贡献,他提出两点实践路径:联合开发课程,将艺术资源融入课堂教学;创新展陈形式,通过沉浸式体验增强教育实效。
他特别赞赏嘉定实验小学让学生作品进驻韩天衡美术馆的做法,认为这种“让学生成为主角”的模式,既能提升艺术自信,又通过社会反馈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为青少年成长注入持久动力。 华东师范大学白芸教授强调,美术场馆是教师创新的“灵感源泉”,能为跨学科课程开发、项目化学习及班级文化建设提供新思路。她建议以场馆为纽带,构建“社区—学校—家庭”协同育人网络,整合三方资源形成教育闭环。她特别指出,韩天衡美术馆的篆刻项目是嘉定教育的亮眼名片,应通过常态化合作机制深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融合,进一步释放其育人潜力,为青少年提供更广阔的成长空间。 上海市终身教育研究会会长王伯军强调“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协同”的重要性,指出人工智能时代更需强化人文素养培育。他特别提到美术馆对小学生绝非无用,他们对美术馆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认知视角,这种视角值得被尊重和关注,建议顺应儿童思维特点,让场馆教育更贴近学生成长需求。 青浦区德育教研员卓月琴则聚焦打造“课程资源包”设计,她提出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场馆可开发阶梯式课程包;学校应联动拓宽资源,将场馆资源融入项目化学习,激活教师创造力;家庭则可利用寒暑假开展场馆亲子活动,延伸育人链条。 上海市古美学校党总支书记、常务副校长王静分享了在党建引领下开展的“双师双研场馆大思政课”模式,通过场馆与学校共建课程,让更多人在文化浸润中参与育人,探索场馆教育新模式。
这些真知灼见在现场激荡出智慧火花,更催生出更多实质性合作意向。后续韩天衡美术馆将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积极与学校、社区等共建 “大思政课实践基地”,推出 “印章里的党史” 等系列课程。
三、石上春秋:一座美术馆的文化担当
随着2025《上海市家校社协同育人 “教联体” 实施方案》落地,韩天衡美术馆正书写着独特的现代文化育人答卷:在馆校联动方面,累计为 20 余所中小学定制篆刻课程,培育 “小小非遗传承人”;社区浸润上,开设 “市民刻字体验工坊”,让篆刻艺术走出殿堂;数字创新方面,上线 AR 篆刻教学系统,扫码即可观看名家创作全流程。 “人工智能不会替代审美,但会放大审美的差异。我们希望把美术馆变成立体的教科书,让每一件展品都会‘说话’。” 韩天衡艺术传承交流中心理事长韩因之女士在致辞中描绘愿景,“当传统文化遇见现代教育理念,就能迸发出改变未来的力量。”
馆内所承载的,远不止这一千多件珍贵艺术品与韩老师的佳作,更是一位艺术家对祖国炽热深沉的爱,是无私奉献、家国天下的伟大情怀。这种精神,与当下积极倡导的家校社紧密合作、共同培育时代新人的理念,在更高层面深刻共鸣,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树立了光辉典范。 从一方印章到一项工程,从一场展览到一种生态,这场研讨会带来的启示远超艺术本身。正如许敏杰副书记在闭幕致辞中的期许:“当我们把孩子从分数擂台解放出来,教育的无限可能才真正开始!让美术馆成为没有围墙的学校,让家庭成为持续生长的课堂,让社会成为立体多维的育人空间 —— 这就是我们对未来的承诺!”嘉定区教育局将不遗余力搭平台、建机制、给政策,让更多场馆成为孩子们的“第二课堂”,让更多教师在跨界中重新发现职业尊严,让更多家长在参与中理解成长的多元可能。 嘉定的这场“教联体视域下融合场馆资源的校家社协同育人”实验,正在把“内卷”改写成“内生”。真正的协同育人,是让学校教育不再孤单,让家庭教育不再焦虑,让社会教育不再抽象。当越来越多的 “韩天衡” 们打开大门,当校家社真正形成育人闭环,我们或许能听见素质教育拔节的声响。
编辑|王肖琳
校对|刘佩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