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专题
当前位置:首页 > 开学专题

花家地实验小学书记徐芳:铭记历史 不断前行

来源:教育头条 | 时间:2025-09-04 16:02:22

导读:新学期寄语:花家地实验小学书记徐芳


5.jpg

花家地实验小学书记 徐芳


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长空浩荡,秋光为序!我相信,许多人和我一样,还都沉浸在9月3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活动中。这可不是一次普通的阅兵,它是为了纪念一个特别重要的日子——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八十年前的中国,正遭受着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烽烟四起、水深火热。无数和你们一样的孩子,日日生活在饥饿和恐惧当中,他们的童年没有漂亮的教室,没有营养的餐食,甚至没有一个安全的家。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我们的土地,炮火声代替了读书声。     但是,中华民族没有屈服!无数的英雄站了出来,有像杨靖宇、赵尚志这样的将军,在东北零下五六十度的冰天雪地里和敌人战斗到最后一刻;有像“八百壮士”一样的士兵,打光最后一颗子弹、流尽最后一滴血,誓死守护我们的家园;还有很多很多像王二小、雨来、嘎子一样的小英雄,他们尽管年纪小,但仍然不畏炮火、不惧牺牲,只为将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   1931年9月18日,日本悍然入侵东三省,中国军民奋起反抗。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斗争,3500万同胞伤亡的巨大牺牲,我们终于赢得了最后的胜利!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这是一个值得每一个中国人永远铭记的日子。80年后的今天,我们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隆重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它的意义何在呢?

首先,是为了“铭记”。铭记历史,才能知道今天的和平与幸福有多么来之不易。我们现在能安心地坐在教室里读书,能快乐地在操场上奔跑,正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阅兵式上,联合军乐团的演奏队形有14个排面,寓意着那14年浴血奋战的岁月;前排有80名礼号手,代表着对抗战胜利80周年的崇高敬意。这些设计,都是在帮助我们铭记。                

其次,是为了“致敬”。  致敬那些为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付出一切的革命先辈和英雄们。他们是我们民族的脊梁,是我们永远的榜样。后天的阅兵,就是在以国家最崇高的仪式,向他们致敬,告诉先烈们:这盛世,如您所愿。      

最后,是为了“前行”。   今年的阅兵,是人民军队奋进建军百年的崭新亮相,所有受阅武器装备都是我国国产现役主装备, 191式自动步枪、新型四代装备的舰载机、歼击机、高超声速战略导弹等,不仅是展示我们国家强大的国防力量,拥有很多先进的、甚至是首次亮相的国产武器装备,更是为了告诉我们每一个人,尤其是你们——祖国的未来:和平需要守护,未来需要开创。 历史的接力棒,将会传到你们手上。    

同学们,新学期伊始,站在新的历史坐标上,我对大家提三点希望:  

一是希望你们“珍惜”。珍惜先烈们用生命换来的和平年代,珍惜眼前宝贵的学习时光,珍惜每一本图书,珍惜师长的每一句教诲。    

二是希望你们“立志”。不要把“爱国”当成一句口号。爱国,是认真唱好每一次国歌,是了解国旗、国徽的含义,是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锻炼好身体,成为一个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人,将来为我们的国家变得更美好贡献智慧和力量。

三是希望新学期努力做到三点:   

第一、以赤子之心,做 “爱党爱国”的传承者   

 9月3日,天安门广场的国之盛典、民族之检阅。这不仅是一场国威军威的盛典,更是铭记历史、缅怀先烈、面向未来的庄严宣誓。同学们,爱国从不是空洞的口号:当你凝视国旗升起时的庄严,是爱国;当你认真了解家乡的红色故事,是爱国;当你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的信念藏进书包,更是爱国。愿我们从历史中汲取力量,让“爱党爱国”成为花小学子最鲜明的底色。       

第二、以坚韧之志,做 “勤奋好学”的攀登者     

这是一个创新变革、智慧奔涌的时代。学习,早已超越课堂的方寸之间,它是一场永不停歇的探索,“勤奋好学”正是对我们慧心少年的最好诠释。希望同学们保持好奇、主动思考,成为学习路上坚韧不拔的攀登者。   

第三、以蓬勃之力,做“全面发展”的践行者  

“为了每个生命的豪迈成长”是学校不变的使命。我们要培养的,不是单一赛道的竞争者,而是全面发展的“未来创造者”!你可以在田径场上风驰电掣,也可以在音乐课里奏响华章;你可以在数学课上纵横推理,也可以在劳动实践基地俯身体验。每一个你,都如此独特;每一种优秀,都值得喝彩。全面发展的你们,才是这个时代少年最美好的模样。

老师们,同学们:我们欣逢一个伟大的时代,躬耕于一片希望的沃土。历史的机遇就在手中,光荣的使命重于千钧。让我们脚踏实地、携手并肩,以今日之奋斗,铸明日之辉煌,豪迈走向充满希望的未来!

最后,祝愿同学们新学期学习进步,健康成长!祝愿老师们工作顺利,身体健康!谢谢大家!


编辑|苑培祥

校对|刘佩钦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