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十八中实验学校校长丁长林:聚焦“学做人”,携手向未来
导读:新学期寄语:北京十八中实验学校校长丁长林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老师,敬爱的各位家长、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首先我代表学校隆重欢迎一年级155名新生,初一198名新生以及8位新同事,欢迎你们的加入!同时,祝福全体师生新学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尤其是初三的同学们,我相信你们会全力以赴为梦想而耕耘。
此时此刻,站在这里,我也想像梁启超先生问大家一个问题,“诸位为什么来学校”,有人说,我不知道。有人说,父母让我来的。有人说,为了学习。那我接着问你,为什么要学习?其实,这个问题在无数的大家那里可能已经给出了结论,那就是为了“学做人”。
这里的“学做人”,包含两层意思。就职业属性而言,学习做某种人,或教师,或医生,或律师等,显而易见,学校教育要为你成为这种人提供尽可能多的知识和技能准备;从哲学属性上来讲,学习做一个全德人格之人。什么叫全德?顾名思义,一切德性的总和,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能“统摄诸德,完成人格之名”者,也就是孔子所说的“仁”了。仁字由“人” 和“二”字组成,意思是全德人格不是一个人可以完成的,要在人与人“协同合作”中才能实现。因此,学校教育也担负着这完善人格的重要任务。
结合以上两方面,我想,再来看看我们的校训------博文约礼,行知合一,它实际上也隐含着这两层期许,当然也是我们全体师生努力的方向,即大家经过若干年的学习之后,能成为学识渊博,人格完善的一个个生命个体。
那么,我们十八中实验学校围绕这两个方面为同学们做了些什么呢?我们要求每一位老师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身体力行践行学习共同体课堂,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就在前几天,学校举行了为期两天的校本研修,目的就是为了构建有效策略与支架,真正实现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助力同学们在协同合作中学会倾听,学会对话,让学习真实发生,让生命自然成长。
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综合实践以及科学实验显得尤为重要。假若你不参加综合实践项目,你可能不会在真实情境中体验到“学用贯通”,更不可能通过跨学科知识融合与项目式学习实践,提升你的综合素养;假若你不在物理、化学、生物等科学课上做一些实验,你可能不会知道自己在某一方面有如此巨大的“潜能”;假若你不参加几次社团活动或不聆听几次“名师面对面”讲座,你可能不会知道自己的领导力、创造力、学习力是如此卓越;假若你不走出看看外面的世界,你可能不会知道世界那么大,而我们可能需要破除成见。于是,过去一学年,我们实施了普惠性很强的小初衔接贯通项目,举办了面向社区开放的第一届科技嘉年华,重磅推出了一体化长链条培养创新人才的“博·约”计划,以及为此而引入各类名家大师开展“博·约”讲堂,我们还启动了国内国际研学项目,我们成功申请并入选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公布的第一批智能研修平台规模化应用领航培育校。本学期,我们即将小初一体化开设人工智能课程等……
所有这些,都是学校给大家搭建的多样化可供你选择的平台,我们希望借助这些平台,同学们能找到一个或若干个同伴,在学习实践中能够发现自己在某方面的才能,从而带着兴趣以更高视角获取必要的知识与素养。
大家可能已经发现,这个假期在工作人员的努力下,校园有了许多变化。小学部图书馆重新做了规划布置,愉悦的读书氛围让人心旷神怡。中学部刚刚建成的人工智能实验室划出电子阅览区。各年级、各班级也大多建立了自己的专属阅读区。所有这些举措和改变都是想引领大家要读书,读好书,把读书当作一种习惯与爱好,在潜移默化中使自己的内心逐渐丰盈,人格趋于完善。
各位同学,我们希望大家在十八中实验学校学习的这段时间,在“学做人”的两个纬度上能大有收获,甚而至于有大收获。这不仅关乎到你个人,关乎到学校,更关乎到这个民族的未来。因此,我们一直在努力,小心谨慎且全力以赴。
“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我们相互共勉。最后,祝愿所有师生和来宾新学年心想事成,幸福安康!并提前祝各位同事教师节快乐!谢谢大家!
编辑|苑培祥
校对|刘佩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