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京源学校校长吴学安:青云纵跃向星海,三十而立启新章
导读:新学期校长寄语:北京市京源学校校长吴学安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时光又刻下了新的年轮,我们满怀喜悦与期待,共同迎来了充满希望与挑战的2025年。在这美好的时刻,我代表学校向辛勤耕耘、接续奋斗的全体教师,向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同学们,向始终关心和支持学校发展的家长们,致以最诚挚的新年祝福和最崇高的敬意!
回望2024,在共振中书写京源答卷。
这一年,我们以赤诚之心,让“京源”二字在石景山熠熠生辉;这一年,我们以信念破局,坚守“让京源更加京源”的办学方向;这一年,我们以创新立校,拔尖创新人才专家委员会应时而生;这一年,我们以情怀铸魂,京剧团节目喜登央视,美术联考喜报频传;这一年,我们以成绩为傲,中考听口满分率51.7%,高考听口平均分47.1分。这些闪耀时刻的背后,是办公室里彻夜的灯火,是运动场上挥洒的汗水,是三尺讲台沉淀的匠心。今天,请把最热烈的掌声献给自己——致敬每一位将“不可能”熔铸成“京源可能”的奋斗者!
展望2025,以三重对话定义成长坐标。
一是与自己对话,破圈者的勇气。潘展乐在巴黎奥运泳池劈波斩浪时,世界惊叹于那道46秒40的“中国飞鱼”。面对质疑,他说:“人类极限的标尺,应该握在敢于突破者的手中。”这位00后小将的豪情,恰似京源2021届毕业生高易的成长轨迹——以超过700分,北京市前20名的盲盒高考成绩到北大学堂,她以“日拱一卒”的执着,将高中三年化作一场永不停歇的自我革命。她的三年高中生活,就是一个不断破圈、不断拼搏、不断超越的过程,值得我们学习。
同学们,真正的成长从打破认知茧房开始——走出
“我能做什么”的舒适区,追问“我还能创造什么”。挣脱“别人如何看我”的枷锁,修炼“我要成为怎样的我”;要像哪吒团队一样,以“逆天改命”的勇气,直面成长的挑战。愿你们如哪吒团队般,以“千锤百炼终成钢”的坚韧,在知识的海洋中劈波斩浪,在青春的赛道上跑出属于自己的加速度。
二是与知识对话,学习者的进化。当DeepSeek以中国智慧重新定义AI赛道,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浙大、清华、北大、北邮等国内顶尖高校的应届博士毕业生、在读生以及硕士生,没有“海归”,完全本土人才,且核心团队在高中学习期间都有信息学竞赛的经历,网上调侃说,Deepseek是“小镇做题家”的成功,所以,与知识对话,学会学习,始终是时代的命题。
新的一年,让我们重构学习生态—— 从“解题者”变为“提问者”,在《南方周末》倡导的“算法时代”里保持思想锐度,从“知识容器”升级为“创新导体”,让自习室、实验室、运动场成为你成长的最美课堂。要像DeepSeek团队一样,以“探索无界”的热忱,点燃创新的火种;以DeepSeek的深度探索为炬,敢于提问、勇于尝试,让思维的边界不断延伸,让创新的火花点亮青春。
三是与未知对话,未来派的胸怀。苏格拉底说:“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这种“清零哲学”,正在京源校友身上延续——首届大学生节上,就读清华大学的一位学长坦言:“正是高中时‘失败清零’的韧性,让我在科研绝境中敢于归零重启。”很多优秀返校校友回忆起在京源的6年时光,都认为是这辈子里最难忘、最深刻的时光,他们也都向同学们描绘了大学、专业和未来。所以,与未来对话,才能在更高的境界中去拥抱未来。
百日后,中考高考的战鼓即将擂响。我想送给毕业班学子四个关键词:一是自助者强,困境是命运的彩排,解题的钥匙永远在自己手中;二是自律者胜,用每一道错题构筑进步的阶梯;三是自主者尊,选择所爱,爱你所选;四是自省者明,今天的反思深度,决定明天的人生高度。
2026年10月,京源将迎来“三十而立”。这不仅是时间的刻度,更是精神的传承——从905所的蛮荒之地到永定河畔的书声琅琅,我们要用三个维度书写新篇:一是立精神,让“敢破敢立、追求卓越”成为代代京源人的文化基因;二是立格局,以更开放的姿态勇立区域教育龙头;三是立标杆,在基础教育改革中贡献京源方案,共赴三十年之约。
老师们、同学们,所有宏大的历史叙事,都是由当下每一个坚定脚步写就。此刻,我愿以诗人艾青的名言与大家共勉:“光荣的桂冠,从来都用荆棘编成。”让我们以攀登者的姿态,在2025年的征途上——纵青云之志,踏星海长歌!
最后,祝愿老师们身体健康、桃李芬芳,祝愿同学们劈波斩浪、直上青云,祝愿我们的京源学校在而立之年风华正茂、再谱华章。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
编辑|李梓萌
校对|刘佩钦